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數位時代之藝術節發展及其文化行銷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數位時代之藝術節發展及其文化行銷

梁曼嫻  (2017/12/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12期》

藝術節(festivals)文化活動的發展,自歐陸大戰後有計畫設立,以作為國家文化生活(cultural life)的表徵,而至數位時代崛起,儼然成為地方創意經濟的利器,為期數日至數月的藝術節活動,不僅創造地方人力需求、刺激遊客消費,亦打響城市品牌形象(Klaic, 2008)。

根據歐盟委託研究的《數位時代文化經濟研究:創意產業價值鏈資源彙整》(注1),文化衍生之產品及服務,受到藝術創造、流通等價值鏈影響,各領域藝術發展有所改變,藝術節辦理的目的及形式也受影響。傳統藝術節仍在扮演專業藝術領域領頭羊角色,數位時代崛起的藝術節,則在新的價值鏈體系下中尋找其市場定位。

國際藝術節發展趨勢

歐洲藝術節協會(European Festivals Association, EFA)及學會(The Festival Academy)公告的藝術節發展資訊(注2),近年愈來愈多歐洲地區藝術節,歸納出以下幾項特色:多元及跨領域、跨國舉辦、隱含政治訴求、由藝術家創造語境、求國際化曝光、公共空間重造、規劃未來永續發展模式,以及數位化新舞台的概念。由此報告,我們看出歷史悠久的藝術節在歐洲,走向揮別傳統藝術節扮演的角色,挑戰如何藉由新科技或新社會題材結合藝術文化內容,推廣文化外交、文化貿易的新面貌。《文化時代:全球首張文化創意產業地圖》(注3)報告中,俄羅斯在現場音樂、劇場領域的藝術節推展快速,表演團隊不只在國內有舞台,也出走到中國、歐洲及美國各地。英國的視覺藝術結合地方藝術節、藝廊及美術館,創造每年30億美元的文化產值(注4)。

在亞太地區,亞洲表演藝術節協會(Association of Asian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s, AAPAF)主席Low Kee Hong曾表示,亞太各地區藝術發展程度迥異,藝術支持的複雜性也大不相同,各地藝術節營運模式因此具極大差異性(Low Kee Hong, 2010)。隨著藝術文化漸被採納,為解決社會問題、促進國家城市發展的方法,近年亞太地區迸發許多新興藝術節,儘管發展歷史尚淺,然憑藉大量人口及新穎視角,其效益及影響依然可觀。依據這些新興藝術節之目標及內涵,主要趨勢有國家形象及文化主體意識呈現,以及科技藝術的跨界發展。

中國政府對節慶活動之態度,主要宣導施政理念或政策綱要,以凝聚意識、加強團結,達成國家整體營造功能。是以中國藝術節近年發展除了配合「一帶一路」國家政策而舉辦之「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主題性活動,中國十一藝術節則是由國務院批准,文化部所主辦的拉高至最大規模、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國家藝術節。2015年國務院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畫,中國更推動將網際網路的創新與節慶活動整合,更廣泛的運用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和創新資源,打造國家經濟形象、文化象徵。

美洲地區藝術節蓬勃發展之趨勢,由一向掌握科技優勢、娛樂產業發達的北美國家,積極透過數位科技展現國家文化實力,目的在於匯聚創意人才,鞏固其影視龍頭地位;而坐擁豐富文化遺產的拉丁美洲國家,則是以傳統藝術節發展城市文化旅遊,提升大眾藝術參與,近期也有多元跨域的藝術表現,除了大型音樂表演藝術節,亦逐漸往數位科技布場。

根據EY 2015年公布的文化及創意產業數據,全球十大熱門音樂藝術節其中三個(Ultra、Coachella、Summerfest)仍在北美洲美國境內,創意及文化產業附加價值對國家GDP貢獻達3.8% (注5)。

藝術節經濟文化行銷數位科技創意產業文化外交城市品牌沉浸式體驗觀光經濟線上線下整合跨界合作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