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人民幣升值在即——我國面板及上游原物料出口產業將受衝擊
王仁甫 (2010/06/04) 《台經月刊第33卷第6期》
預期心理造成熱錢湧入,人民幣預估緩步升值
雖然中國自匯改以來至2009年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計已升值21.21%,但世界各國仍認為人民幣超貶,中國在外匯操控政策下,與世界各國產生貿易摩擦,尤其又與美國為最;美國官員也在多次公開場合中要求人民幣應回歸市場機制,而中國面對美國對於人民幣升值所施加強大壓力下,仍堅持己見維持固定匯率下,放出消息允許人民幣小幅升值,主因為中國擔憂一旦人民幣快速升值,將衝擊中國出口,造成製造業大量勞工失業,減少國內消費需求,使得經濟成長停滯;若放任市場機制,更可能步上日本後塵,由盛轉衰,產生失落的十年。
(一)近來中國因應金融海嘯,恢復緊盯美元
然而因2006年人民幣由緊盯美元,修正為掛勾一籃子通貨政策,從2005年1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8.2765)至2008年9月(6.8306),累計升值17.47%;但2008年9月至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中國平均每月出口較前年同季下滑約20%,使人民幣匯價回歸緊盯美元,使得人民幣兌其他主要貨幣變相貶值;如兌歐元2009年9月後一路貶值,11月更較上年同期貶值幅度達14.62%,2009年末中國出口在海外市場所占比例呈現逐月成長的趨勢,人民幣變相貶值效益亦顯(圖1)。
圖1 中國出口成長率與人民幣升值概況
未來中國人民幣升值主要關鍵有三,(1)為解決長久以來與世界各國因貿易摩擦所造成的緊張關係(尤其是與美國);(2)為遏止採取固定匯率政策造成國內游資過多產生通貨膨脹與資產泡沫危機;(3)人民幣緩步升值有利於廠商用較便宜之成本購買機器設備,加速中國境內產業升級(亦或消費者購買進口品改善生活)。
在中國與世界各國貿易摩擦所造成的緊張關係方面,中國經濟快速崛起,2009年受到金融海嘯影響,中國出口首次超過了大幅萎縮的德國出口,使其十年GDP複合成長率成為全球第一(表1),這都讓歐盟國家感到不小的壓力。因此2010年歐盟可能會持續要求人民幣升值,並實施各種反傾銷、反補貼措施以降低貿易逆差。另外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最新公布的「國家出口行動方案」(注1)主要集中於三個關鍵領域,其中第三項為繼續加大國際貿易執法力度,消除貿易壁壘,使美國企業自由、公平地進入國外市場之政策,可會對中國人民幣升值寄出包含關稅和非關稅等措施。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貿易摩擦壓力越大,未來升值可能性就越高。
表1 中國GDP複合成長率
(二)熱錢湧入加上輸入型通膨迫使人民幣升值
在現行的緊盯美元制度下,外國通貨膨脹無法隨匯率機制獲得消減,反而透過直接性原料價格上漲或者是間接性外匯儲備的增加使國內貨幣供給增加傳遞到國內;原料價格上漲可看成是需求面的因素,當新興國家對於原物料需求日增,造成價格上漲,盯住美元,在美元疲軟之際將加深通膨壓力;我們可以從中國近日的物價指數走勢看出端倪,最常被用來觀察通貨膨脹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及「躉售物價指數」(WPI)兩種物價指數,從2009年8月開始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呈現緩步走升,但是躉售物價指數從2009年8月的92.1一路飆升,至2010年2月的104.3,上升了13.25%(圖2);且加上美元貶值,以美元報價的石油價格上漲(石油相對購買力下降,因此價漲),在緊盯美元之下,通過「一物一價法則(law of one price)」,促使中國商品和服務成本直接上漲。另外,在預期人民幣升值的氛圍下,外資湧入人民幣市場,外匯儲備增加,使中國貨幣供給增加,間接引起國內物價上漲。因此未來在直接性原料價格上漲壓力下,將迫使中國恢復盯住一籃子通貨。
人民幣升值、台幣匯率、上游原料、出口競爭、通貨膨脹、資產泡沫、價格彈性、面板產業、三角貿易、製造服務整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