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循環經濟的開路者——循環城市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循環經濟的開路者——循環城市

許芷浩  (2017/03/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3期》

   現今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已占世界總人口數的一半,城市創造了全球70%GDP,但是卻分別耗用了全60%的能源、產生70%的廢棄物以及排70%的溫室氣體,城市的資源必須更有效益的再生與循環,以維持發展與環境永續的平衡。過去工業化線性式的經濟思維,是一種「從搖籃到墳墓」的概念,即產品有其生命週期,從開採、加工、製造到最後使用完畢便丟棄,是社會對環境造成汙染的原因之一。而現今永續發展的思維,則以「從搖籃到搖籃」出發,所有被使用過的材料或產品都是可再利用的資源,效法大自然資源的循環生態系統,讓產品經過設計確保資源可以持續的回復利用。若將「從搖籃到搖籃」的概念落實到城市當中,循環城市即是一個生產中心,幫助回收並利用廢棄的資源和物質,促進城市與其周邊區域之間的和諧互惠發展。

世界未來委員(World Future Council, 2016/04)指出,一個城市若能循環性的利用資源、高效率的使用能源,並且可持續的恢復及改善城市所依賴的生態系統,即稱為循環城市。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定義的循環城市則有六個特質,分別為「使用再生能源」、「基礎建設及交通運輸」、「水資源及營養物質循環」、「創造生物多樣性」、「零廢棄與物質循環」及「文化社會」(1)。以下將以美國亞斯本、中國哈爾濱、德國弗萊堡及荷蘭阿姆斯特丹為例,探究現在與未來的循環城市樣貌。

1  循環城市六大特質

 

100%再生能源城市:美國亞斯本

國際地方永續發展行動國際委員(ICLEI)所領導100%可再生能源全球倡議100% RENEWABLES」,一直持續致力於可再生能源全球聯盟的建立,希望透過探索世界各地的成功案例,證明實100%再生能源城市的可行性。在全100多個響應這份倡議的城市中,其中曾受邀來台灣分享成功經驗的亞斯本,即為已達成目標的成功案例之一。

亞斯本是美國西部第一個使用水力發電的城市,1885年持續使用1958年,而後才由成本較低的火力發電取代。不1980年後,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亞斯本降雪日的逐漸減少影響到當地水資源及旅遊業發展,故政府決定重啟水力發電設施,回歸使用當地的可再生能源,並進一步投資風力發電以及再生能源,以達成能源永續的目標2015年亞斯本能源的配置為水力發46%、風力發53%以及垃圾掩埋沼1%,成為100%再生能源城市,而未來在亞斯本市政府的規劃之下,維持城市能源可持續性的策略,尚需從四個面向持續努力(1)。

 

1  亞斯本能源可持續性策略
 

亞斯本證明100%再生能源城市的可行性,並持續致力於提升建築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規劃大眾運輸的優化,同時設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目標,積極維持城市能源的永續性。

循環城市能源轉型再生能源海綿城市資源回收碳中和智慧城市零廢棄生態保育永續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