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中小企業財務融資發展之檢視與研究——論微型企業貸款之機制
張博欽 (2012/05/07) 《台經月刊第35卷第5期》
早期台灣流行一句話:「如果電線桿倒下來,打死了十個人,其中會有八位具有董事長的身分」,意即當時的台灣人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經營者。中小企業向來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力,特別在1970年代與1980年代,不論在產出、家數、就業人數及出口金額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時空的移轉,1980年代後期,台灣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如新台幣升值、土地與勞工成本快速上揚,傳統勞力密集產業出口競爭力降低。大規模資金的大型企業在政府全力扶持下,開始獲得台灣經濟的主導權;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的比重則逐漸降低。中小企業銷售額占全體銷售額的比例逐年呈現下降的趨勢,整體比例由1986年的40.28%降到最低2001年的28.38%,之後雖有回升,但大抵難以跨越30%的門檻,顯示大企業在銷售額上所占的比重愈來愈高,也證明台灣企業大型化的趨勢。也就是說政府在資源分配上,全力發展大型企業時,相形之下同時也減少一定比重的中小企業(圖1)。
圖1 1986~2010年台灣中小企業占全體企業銷售值比率
隨著經濟、政治情勢的變遷,中小企業在經營層面相形之下成為弱勢族群已毋庸置疑。而資金往往是企業經營的命脈,從近十年來國內企業各項籌資管道之變動情況分析,截至2011年底我國全體企業來自銀行及金融市場所籌資的總額中,其中銀行借款的部分為69.15%,具體呈現緩步上揚的趨勢,而同期間來自股票上市、上櫃及現金增資的部分則由22.18%逐年下跌至20.12%。
短期票券發行方面,由於長期利率屢創新低,企業以發行公司債取代短期票券的情況日益普遍,使得短期票券籌資比重日益下降,近五年來僅剩約2%之比重。公司債、海外債發行方面,基於債券型基金對債券的需求,以及利率走低的影響,企業為改善財務結構會熱衷於發行公司債,加上海外債(包含海外可轉換公司債、存托憑證等)的發行具有一定程度如成本低、限制少、避稅節稅的誘因,兩者近十年來的比重約略維持一定的程度。而資產證券化的籌資方式在2006~2007年一度以新型的金融商品型態引領風潮,但所占比重微不足道,僅有大型企業有能力實行,成為譁眾取寵的新聞焦點,亦隨著金融海嘯的發生而殞落(表1、表2)。
表1 2002~2011年我國企業各項籌資管道比重
表2 2002~2011年我國企業各項籌資管道金額
若就大、中小企業的籌資方式比較,銀行借款與發行股權證券仍是最主要的兩大籌資方式。不過,近年受到國際經濟、金融情勢的嚴重衝擊,銀行借款與發行股權證券的比重此消彼長,由於中小企業的財務較不健全,銀行對其貸款意願本來就較為保守,全體企業對銀行借款的比重增加,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大企業的借款需求增加,反而排擠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放,而使中小企業籌資更加困難?事實上,由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於2005年7月1日起實施「本國銀行加強辦理中小企業放款方案」,預計每年對中小企業融資餘額增加新台幣2,000億元。觀察歷年統計數據,除了2008、2009年受全球金融海嘯衝擊,企業資金需求轉弱,連帶影響銀行授信動能,未達成所定目標之外,截至2012年2月底為止,本國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餘額已創下歷年新高(表3)。
中小企業融資、微型企業貸款、金融排除、銀行授信、資金斷層、信用保險、創業輔導、政策貸款、社會救助、金融體系改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