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人口結構變遷對人才運用之影響
孫明德 (2015/01/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1期》
「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是孫中山先生在1894年上李鴻章書的救國四大綱領,亦即其中人才位居首位,一方面顯示人才對富強國家的重要性,同時若能得人才,才能盡地利、物用與貨流。對於現代的台灣而言,人才的重要性更不殆言,自1950年迄今,來自台灣以外的人才與台灣內部本地人才的相互合作,曾經創造舉世稱羨的經濟奇蹟。不過近年受到新興市場崛起,全球經濟版圖重新洗牌,台灣似乎因為欠缺吸引力,而導致人才外流、外國人才難以進入本國勞動市場、留在本地的又不夠國際化,因而影響了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讓全台上下為之擔憂。
因此,本文擬就台灣經濟發展期間的人才政策著手,分析內外部人才交匯融合的重要性,其次用洛桑管理學院(IMD)的競爭力評比檢視台灣各項競爭力指標,接著分析國內外人口結構變遷,及其對台灣人力資本的可能影響,最後提出對未來人才運用的相關建議。
「內外合作」創造台灣經濟奇蹟
在現代經濟理論中,人力資本累積與研發創新機制可以避免資本邊際生產力遞減,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早已有相關記載,例如:「史記.貨殖列傳」就描述了在古代經濟發展中,人力資源及創新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文中提到:「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這段話指出姜太公在周朝建立後被分封在山東營丘地方,該地土質鹽鹼量高而不適於耕作,同時人民數量也少,在農業社會,這兩項幾乎是一國經濟發展的致命傷。不過姜太公卻透過了充分運用女性人力資本—「勸其女功」、鼓勵技術提升—「極技巧」,以及推廣商品貿易—「通魚鹽」等三大策略,有效地發展了當地的經濟,甚至讓齊國成為春秋及戰國時期著名的強國與富國。
讓我們將眼光轉回現代台灣,一個幾乎不具備天然資源,土地面積狹小及人口有限的小地方,卻在過去60年的經濟發展中,人均GDP由數百美元提升至兩萬美元,前述的人才、創新及貿易三大因素就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就以人力資本而言,在1950~1970年期間,台灣致力發展第一次進口替代及輕工業時,來自外部的人才和本地的人力資本分別在不同層面上發揮了重要功能。其中來自外部的,分別是來自中國的高階人才及軍隊勞動力,前者如尹仲容、嚴家淦、孫運璿及李國鼎等,發揮了行政管理和經濟規劃的能力,提供總體經濟的發展願景,引進外部資源並調整內部環境;另外來自中國的大量軍隊,在退伍後也成為各項基礎建設中重要的勞動力來源。而在內部則有農村釋出的大量人力,提供了工業發展上不可或缺的勞動人口,這三者為台灣第一波經濟起飛提供了重要的貢獻。
人才國際化、外籍勞動力、少子高齡化、產業競爭力、自動化生產、IMD評比、人口結構、台商轉型、人力資本、經濟發展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