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前景與趨勢
盛九元 (2011/12/12)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2期》
從現階段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實際進展情況來看,由於該區域的經濟發展階段、政治體制、歷史、社會形態、文化傳承、地理環境等呈現出複雜多樣的特點,且面臨著更為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使得制度性一體化的發展,始終未能有效推進。但是,關聯度密切的區域分工合作網路,則發揮整合區域經濟的重要功能,使得東亞地區形成明顯,但不具有約束力的功能性一體化形態,主要體現在區域內各經濟體的經濟波動相關度高、區域內貿易與國外直接投資(FDI)比重持續增長。隨著經濟互動的深化以及外部因素的影響,讓區域內各經濟體對於區域合作形態從功能性一體化,向制度性一體化推進的需求日益強烈,區域內各主要經濟體也力圖在該進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因此形成了現階段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化與發展。
合作現狀
近幾十年來,在全球範圍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各經濟體在WTO框架下,一方面力求獲得全球自由貿易的利益;另一方面,也積極融入該一體化進程中,地區性經濟整合逐漸成為國際經濟運行嶄新的、主要的形式。東亞地區屬於與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並列的世界經濟三大板塊之一,無論是在經濟總量、市場規模、外匯儲備,還是在技術水平、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等方面,均可以與上述兩大經濟板塊相提並論、鼎足而立。然而,由於受到歷史、政治、國際因素以及區域差異等諸多因素制約,歐盟已經形成共同的市場,並統一貨幣,以及與北美自由貿易區不斷深化發展的進程相比,東亞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長期處於滯後狀態。
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東亞地區的範圍主要包括:中國、日本、亞洲「四小龍」(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東協(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寮國、菲律賓),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東亞經濟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2010年,東亞地區人口約占全球的39%,GDP約占世界的22%,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重要的推動力量,這既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結果,也是促進區域進一步合作的基礎。東亞各經濟體發展的多樣性,決定了彼此之間應以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為原則,開展各種區域性、次區域性,以及形式多樣的產業與技術合作,以便降低對區域外發達經濟體的依賴,並借助由合作所形成的經濟效益,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在東亞區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各經濟體致力於不斷完善產業合作網路,加強協商與協調機制。多元化的經濟合作組織形成與發展,為推動東亞地區生產網路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東亞各經濟體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性和經濟的互補性,是東亞地區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基礎,也為產業轉移、結構升級、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模式看,包括:以產業內分工、以發展民族工業和以南北合作為動因的一體化(注1)。由此分析,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既包含著南北合作的動因,也有產業內分工合作的因素,而區域內生產網路的形成與發展,在客觀上要求於區域範圍內實現要素的最佳配置,從而進一步深化東亞區域內的國際分工體系和結構互動關係。隨著各經濟體之間經濟合作關係的擴大和深化,產業分工形式的多樣化,以及生產要素的流動日益無障礙化,使得東亞區域內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並朝向最終達到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均衡發展的目標發展(表1)。
表1 2010年亞太地區各國相關總體變數
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傳導機制
從發展的歷程上來看,東亞經濟的高速增長始於196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以及由此形成的產業外移。在1960~1970年代,全球發達經濟體在實現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進行了產業結構的調整,逐步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同時將紡織、服裝、鞋類等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向發展中經濟體轉移。亞洲「四小龍」抓住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從進口替代型經濟轉向出口導向型,通過引進技術、資金,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較短時間內建設成「新工業經濟體」(NIEs)。從1980年代初期開始,「四小龍」也逐步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並通過對外投資將傳統產業移向東協和中國,而東協與中國也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目標,到1990年代中期,中國與東協也開始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將產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在一定程度上,東亞各經濟體之間形成了日本、「四小龍」、東協和中國之間有效的產業結構傳導機制(注2),並呈現出多種分工形態,其中以中間製成品的產業內分工模式(以零組件出口為主)最為典型,這種分工模式一方面推動著東亞貿易量的迅速擴張;另一方面也明顯反映出東亞缺乏最終消費市場的現實,這也是導致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多元化模式的重要因素(表2)。
東亞一體化、區域經濟合作、十加三、制度性整合、產業分工、FTA、經濟夥伴協定、產業外移、金融危機、國際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