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回顧2011~2012年美俄APEC政策與前瞻2013年印尼藍海經濟
邱奕宏 (2012/09/06) 《台經月刊第35卷第9期》
亞太經濟合作(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作為一個凝聚亞太21個經濟體的經濟論壇,在促進區域內貿易與投資的宗旨下,其重要性隨著2011年由美國作為主辦國,及在2012年緊接著由俄羅斯作為地主國的背景下,而備受國際矚目。在過去冷戰時期,美俄兩國作為橫跨太平洋東西岸相互抗衡的兩大強權,彼此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層面上相互競爭。冷戰後,雖然雙方關係迭有起伏,但兩國卻在近年來不約而同地開始重視APEC此一促進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組織,先是有美國歐巴馬政府宣示的重返亞洲政策,後則有俄羅斯前總統梅德偉傑夫的遠東大開發政策。
美俄在近一、二年來,藉由利用作為APEC東道主的身分與機會,透過各項倡議的提出與推動,促進各自國家利益的極大化。由於美俄各自對APEC所抱持的戰略目標不同,導致兩國在各自主導之APEC優先議題與重視的偏好上也有所歧異。在經歷2011年及2012年由太平洋東西兩大強權所主導之APEC發展後,APEC議題的主導權將於2013年由東南亞崛起中的新興大國—印尼主辦,屆時APEC關注的焦點可望出現不同於已開發經濟體之美國的主張,且亦將相異於屬於轉型中經濟體之俄國的論述,預估將出現關於發展中經濟體所關切的議題。
本文從戰略角度出發,分析美俄各自在2011年與2012年作為APEC主辦會員國所偏重的優先議題與推動的具體倡議,並觀察其各自的戰略思維與目標訴求。最後,將針對在2013年即將成為APEC東道主的印尼,對其可能偏重的主題進行說明,以作為我國因應印尼主辦之APEC會議的參考。
2011年美國APEC的主張與成就
美國作為APEC創始經濟體之一,首次將APEC從原先的部長層級提升到領袖層級,而於1993年在西雅圖舉行第一次APEC經濟領袖會議,長久以來渠對於APEC的發展一直具有關鍵性的影響。然而,自從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對外政策的主要關懷逐漸僅限縮與集中在伊拉克與阿富汗所進行的反恐戰爭(anti-terror war)上,而缺乏對亞太地區的關注(Elek & Soesastro, 2011)。
此一不正常的扭曲現象直到2008年美國歐巴馬總統上台,美軍逐漸從前述兩大戰場撤軍後,美國的外交目光才開始轉向亞洲,而出現所謂美國「重返亞洲」政策的崛起。此一政策的背景,除了為因應美國全球戰略重心,因中東戰事告一段落,以及中國快速崛起所引發的戰略考量外。另一方面,此一政策的重要驅動力,主要來自於美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該國國內經濟即陷入一蹶不振的窘況。相對於陷入疲弱的歐美市場,亞洲等新興國家相對亮眼的經濟表現,則成為美國政府與企業覬覦的目標(The Economist, 2011)。換言之,美國對APEC的積極投入,主要戰略目的著眼在分食亞洲新興國家之快速經濟成長的果實,並藉由APEC平台,打通美國企業在亞洲市場所面臨的出口貿易障礙,以達成歐巴馬政府所宣示,在2015年倍增美國出口及提振美國國內經濟與就業人口的目標(Department of Commerce, 2010)。
由此觀之,美國在2011年對APEC的高度關注,反映渠將APEC視為達成其經濟目標,與極大化該國之經濟利益的戰略工具,同時也彰顯美國在重返亞洲整體戰略下的經濟層面,並與渠對外兵力布署重心逐漸轉移至亞洲的軍事戰略相互扶持。也由於美國在APEC側重於經濟利益的達成,使得2011年美國在APEC所提出的各項優先議題與諸多倡議,皆可明顯或隱約地看到諸多代表美國產業利益的影子,也使得該年的APEC充斥著濃厚的商業利益色彩。
APEC、美俄戰略、區域經濟整合、藍海經濟、糧食安全、供應鏈建設、法規謀合、綠色成長、創新技術、跨太平洋夥伴協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