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淺談企業環境成本會計帳的應用
朱美琴 (2006/11/13)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1期》
環境成本會計在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努力推廣下,已普遍為許多跨國大企業採用。在台灣,民國87年永光化學公司在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的協助下,建置國內第一個環境成本會計。迄今,環境成本會計在台灣的發展已邁入第八個年頭,完成建置的企業超過30家,包括聯電、裕隆、中油、正隆紙業、統一超商、台電等大型企業。
環境成本會計的建置不僅需要決策層的高度支持與專業的協助,更需要企業全力參與和長時間的投入,究竟建置這樣的一個會計制度可以為公司帶來何種利基?本文乃就最新國際環保趨勢,探討環境成本會計的應用和優點,並進一步探討未來發展方向。
最新環保趨勢
對企業而言,1990年代是環保落實的年代,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綠色行銷、企業永續發展等相關概念不斷地被提出,大大地影響企業經營的型態。邁入21世紀後,我們發現企業不再刻意標榜其綠色作為,因為綠色已成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企業文化的改變,政策面也從原來消極地管制汙染物的排放,轉變為重視產品整個生命週期對環境的衝擊、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以下僅就如溫室氣體的減量、生態化設計、社會責任型投資等三項簡略說明之。
(一)溫室氣體排放減量
規範國際間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標準的「京都議定書」已於2005年2月正式生效,除了歐盟外,目前已超過140國批准。在2012年之前,全球39個主要工業國家與地區必須以1990年的排放量為標準,減少包括CO2、CH4等六種溫室氣體5%以上的排放量。
為加強溫室氣體管理和查驗,國際標準組織(ISO)在今(2006)年3月1日亦通過ISO14064國際標準,明訂溫室氣體排放標準、申報和查證的管理標準,提供各國政府及產業界推動各類溫室氣體減量與排放交易等相關計畫的標準化規範與工具。這份標準的通過預期將作為國家、產業及企業選擇符合經濟效益的排放減量策略時的依據,以降低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
溫室氣體減量除了與環境衝擊、技術與政治議題有關,更具有財務方面的意涵。溫室氣體減量對汽車業、煤礦業、電力業、石油與天然氣開發和製造業、石油精煉業、鋼鐵業及化學業等產業將會造成很大的衝擊。企業必須藉由提高燃料效率、燃料改變、動力系統的創新、改善損失控制工作、使用較輕材質,以及觀察產品需求因應溫室氣體議題與新市場變化的移轉情形等方式來因應。
環境成本會計、企業永續發展、溫室氣體減量、社會責任型投資、生態化設計、ISO 14001、環境績效、清潔生產、廢棄物管理、產品生命週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