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印度崛起的背後
江啟臣 (2005/12/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2期》
當世界各方將目光放在中國崛起的同時,世界上另一最古老的文明—印度,其實也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印度擁有僅次於中國的龐大人口、豐富的文化、多元的宗教信仰,以及超過千種的語言,同時也是目前世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自1947年脫離英國殖民以來便努力追求自給自足,更以公平、正義,以及非暴力等傳統精神為傲。如今印度已是全球經濟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之一,過去十年經濟成長率平均維持在5%到7%之間,2004年的GDP僅次於美國、中國與日本,高居全球第四。近來高盛經濟研究機構更把印度列為未來「金磚四國」(BRICs)之一,預期其將成為新興強權,左右世界經濟發展,影響全球戰略均勢。儘管如此,印度的發展或崛起並非一夕造成,或一路順遂。是以,要了解印度的崛起,我們有必要翻開印度的發展歷史,認識其如何從殖民走向獨立,以及如何與國際接軌及內部轉型。
天然環境與早期歷史發展
印度位居海陸交通之要衝,因此歷史上不乏外來的侵略者,或從陸路占領、或從海路入侵。最早進入印度的移民「亞利安人」除帶來農業技術,也將語言、數學、軍事、科技、天文學等知識帶進印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將Varnashramadharma此一文化概念(注1),即所謂的種姓制度,深植於印度社會體系。依照種姓制度,亞利安人將社會分成四個階級:分別是祭司、戰士或者統治者、地主或商人,與奴隸四個階級,每一個階級都有其應扮演之角色,以及必須完成的任務。繼亞利安人之後,西元711年首批伊斯蘭民族進入印度,西元十世紀中亞的土耳其人占領了北印度,13世紀末穆斯林幾乎占領了整個印度大陸,一直支配到18世紀左右。
海權時代,歐洲殖民國家諸如荷蘭、葡萄牙、法國與英國等皆曾大肆在印度爭奪權力以及財富。18世紀中英國透過英屬東印度公司在當地開採香料並且擴張領地,同時引進了鐵路、電報…等先進技術。但是卻因為其強加重稅、激化種族以及社會的對立,致使印度國內產生許多反英情緒,在甘地(Gandhi)的領導之下,透過一系列的抵制以及不合作運動追求「獨立」(Swaraj),英國在印度的勢力最終被推翻。不過由於宗教關係,1947年雖然英國已經被趕出了印度,但是印度大陸仍然分裂成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和以回教居多的巴基斯坦,而這也為日後印巴關係的發展埋下變數。
1980年代前的獨立自主坎坷路
受長期外來殖民的影響,獨立後印度憲法明白宣示,印度為一主權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的主流思想因此決定了印度獨立後計畫經濟的發展方向。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則更進一步強調印度經濟發展要以自立(self-reliance)為目標,以建立公平與社會正義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為實踐此一理想,印度國家計畫委員會在1950年誕生,一系列的五年計畫也在1951年開始被採納。
印度崛起、歷史發展、經濟改革、殖民遺產、五年計畫、自由化政策、供需規模經濟、種姓制度、多元社會、國際接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