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全球人工智慧法規與治理的發展趨勢
林彤 (2020/02/07) 《台經月刊第43卷第2期》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技術發展,奠基於大數據與機器學習的進步,逐漸實現摩爾定律(注1)的翻倍成長。1997年IBM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擊敗俄羅斯的西洋棋冠軍Garry Kimovich Kasparov,一時聲名大噪,但一直到將近20年之後,2016年Google AlphaGo連續擊敗多位世界圍棋高手,展現了資料驅動以及深度學習的進步,才真正引發人類正視人工智慧技術已將跨過巨大障礙,在訊息蒐集、學習、決策、修正等接近人類「智慧」的行為表現,已經不容忽視。
人們開始提高重視,輿論關注人工智慧對日常生活情境的影響力量,包括機器是否將取代人類勞動力、機器智慧是否凌駕人類智商,以及運用人工智慧的倫理議題等。人工智慧技術進步以及應用形態愈來愈多元,為人類生活面貌與生存方式帶來顯著的影響,對既有的文化、倫理、價值觀與法律架構都帶來衝擊。除了科學領域的研究,世界各國陸續將人工智慧相關研發與應用列入國家重要政策,已經開始進行政策與法規方面的檢視與更新,針對人工智慧對社會、倫理、法律等面向的影響,提出新的倡議或改革,以因應人工智慧在科學研究與生活應用所需的基礎環境。
人工智慧興起帶來的重要課題
人工智慧的技術進步,使得愈來愈多應用型態走出實驗室,在現實世界尋求驗證機會,並藉此獲取更多資料養分回饋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正面臨普及化的初始階段,就像所有新興科技問世之初,必然對世界既有的價值觀、文化帶來衝擊,也挑戰政策與法規環境。
關於人工智慧帶來的重要議題,筆者大致歸納為以下兩類:(1)關於人工智慧的倫理問題,人類對科技發展的恐懼感,使得相關討論有偏向保守的趨勢;(2)關於既有法制體系無法適用的問題,隱私權、資料所有權、人格主體與課責等疑慮,將在此提出討論。
(一)人工智慧的倫理問題
1.自動化、工作權與勞動權問題
人工智慧在科學界的發展,並非直接演化成為人類在小說或電影故事裡想像的「機器人」,人工智慧的應用是漸進式的,現今許多行業在機器製造,乃至於服務業使用的資訊系統等,都有人工智慧的技術應用。在機械化、自動化、數據化的產業演進過程中,人工智慧的含量逐漸提高,這是產業模式的革新,一方面取代高度密集的生產勞動力,但另一方面也帶來新的人力需求。
人工智慧法規、AI治理、數據隱私、倫理風險、歐盟GDPR、自動化影響、演算法公平性、科技監管、國際比較、政策建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