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分析台灣第一代生質酒精能源作物水足跡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分析台灣第一代生質酒精能源作物水足跡

陳敬翔  (2012/12/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2期》

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的頻率加劇,使得愈來愈多國家面臨水資源短缺,此將造成健康、糧食、能源產業和生態環境的永續性等重大影響。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2008年的報告指出(1),地球上約14億立方公里的水,淨水約占全球水資3%,其2.5%在兩極;人類可用水僅0.5%,其70%為灌溉用水22%為工業用水8%為家庭用水。

永續經營理念造就生質能源的崛起,利用生質物製成之生質燃料,添加固定比例至柴油或汽油,逐步替代化石燃料以達減碳之目的。但是在有限的水資源下,以作物或穀物為原料之生質能源,是否同時能滿足糧食與能源需求,未來將成為生質能源發展之另一關鍵課題,因此,能源作物水足跡的探討也就由此而生。一般而言,產品水足(Water footprint)是指任一產品或服務,從生產至製程中所需消耗之水量總和。

未來若希望推動酒精汽油,減少倚靠能源進口,則需有能力自產酒精。台灣休耕地21萬公頃,其中雙期連休60,000公頃,如何妥善利用水資源較缺乏之休耕地轉種植能源作物,將是台灣能否發展自產自用生質酒精之關鍵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將分別介紹台灣水資源概況、水足跡的緣起與估算方式,最後提出台灣本土生質酒精料源之水足跡。

 

台灣水資源概況

台灣平均每年可降2,467多公釐的雨量,為全球平973公釐2.6倍,但卻為全球缺水排名18名,其原因為(1)地形限制,地形陡峭且山脈為南北向,使得東西向的河川坡陡迅速流入大海,增加水資源保存的難度(2)水土保持不佳,使得地表逕流增加,而形成「遇雨變成澇,不雨變成旱」的情形(3)降雨季節分布不均,豐水期和枯水期雨量差距過大,長達六個月的枯水期增加水庫營運的風險。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2)估計11~4月枯水期5~10月豐水期的雨量比,北部地區約46,中部地區28,農業重鎮的南部地區則19。此外,根2011年度農業統計年報,中南部稻米產量約占全台70%,玉米產量約90%,甘藷產量約85%,甘蔗產量約98%。如此大比重的農業產量,卻來自降雨分布最不均的中南部,更突顯水資源分配的重要性。此外,汙染更使得水資源的使用捉襟見肘,2007年水利署的統計資料,未經汙染的河川約60%,輕度汙染15%,中度與重度汙染分別19%6%,經汙染的河川即不能有效利用。因此,可以藉由作物水足跡的計算,可將水資源妥善分配,降低可能的汙染產生。


水足跡

(一)水足跡緣起

水足跡概念最早源自於虛擬(Virtual Water)的概念Allan(1997)提出總需水量應包含糧食生產、工業與工商產品及家戶用水,並透過國家間產品貿易,其交易背後所隱含之水資源的流動即為虛擬水。水資源缺乏的國家以貿易方式,減低水資源壓力,並且以虛擬水作為評定未來國家政策依據。然而Hoekstra and Hung2002年將虛擬水的概念衍生成水足跡,其定義為任一產品或服務從生產至製程中所需之水量總和。水足跡可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指標,用以衡量水資源分配,評估對環境、社會與經濟之影響。雖然目前水足跡並無一致計算標準,但國際廠商多以水足跡網(Water Footprint Network, WFN)的水足跡手(Water Footprint Assessment Manual, 2011)作為估算標準。

農作物水足跡可區分成三個部分:藍色、綠色與灰色水足跡,其中藍色水足跡為地下水與地表水總消耗量;綠色水足跡為生長期間蘊藏在土壤中雨水,藉由作物的蒸散與氣候蒸發而消耗的總水量,也就是蒸發散(Evapotranspiration);灰色水足跡為淨化汙水(因施肥而汙染水資源)所需水量(1)。雖然灰色水足跡並非實際消耗用水,但汙染淨水將不利於環境永續性、大眾健康以及加劇水資源競(Pimental et al., 197, 2004; UNEP GEMS/Water Programme, 2008)。水足跡提供一個作為評估消費者和生產者消耗水及汙染水的指標,但無法據此評斷水資源消耗與汙染對環境的影響,而是提供人們如何分配水資源的資訊。

生質酒精水足跡分析能源作物甘蔗種植玉米耗水量綠色能源永續農業氣候變遷休耕地利用農業水資源管理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