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掌握企業永續契機——從ESG自我檢視開始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掌握企業永續契機——從ESG自我檢視開始

謝孟錡  (2023/04/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4期》

受制於資源有限、技術不足,以及法規限制等因素,中小企業在推動ESG的過程中確實面臨不少挑戰,然就長遠來看,若中小企業有意進入海外市場,在順應永續發展潮流之際,惟有參與ESG概念相關組織,或者取得認證才能穩固國際競爭優勢。為協助中小企業逐步理解公司整體發展現況,本文介紹國際上輔助及評量工具,諸如ESGgen Scorecard、B Corp影響力檢測平台、永續投資報酬計算等評估效益指標,希望提供企業掌握永續契機,並自我檢視ESG的具體觀測。

 

近年來隨著「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 ESG)的概念日漸普及,ESG已成為全球重要探討議題及主流追求價值。根據彭博(Bloomberg)的分析報告指出,全球ESG資產規模於2021年年底已達37.8兆美元,預計將於2025年成長至53兆美元,相當於全球資產管理規模總額的1/3。顯見投資者對於永續發展的熱切關注與需求,促使企業必須在營運策略及風險管理中考量ESG要素,以此提高公司正面形象、長期競爭優勢以及潛在投資機會。不僅大型企業,中小企業藉由ESG行動亦能及早適應市場需求,形塑品牌價值與客戶忠誠度,在與利害關係人有良好關係基礎之下更有助於規劃未來發展戰略。

不過中小企業也確實在推動ESG的過程中面臨不少挑戰,致使許多業者不願投入或研擬相關計畫。例如:

1.資源有限:相對於大型企業而言,一般中小企業較無足夠的資源或資金以負擔相關成本,諸如僱用專業人士、製程優化或者環保技術、社會責任計畫等。

2.技術不足:在無一定規模之下,中小企業通常未能具備如碳足跡檢測、供應鏈監控、社會或環境效益衡量等技術及專業知識,導致無法準確評估ESG相關項目而難以設定策略目標。

3.法規限制:依據汙染控制、勞動力、多元包容、反貪腐等現行法令,中小企業不如大型企業能有充分的資源及影響力以進行應對,在相關法規環境或監管條件之下則較無彈性。

然而就長遠來看,若中小企業有意進入海外市場,在順應永續發展潮流之下,惟有參與ESG概念相關組織或者取得認證才能穩固國際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自歐盟公布「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永續金融揭露法規」(Sustainable Financial Disclosure Regulation, SFDR)以來,一些國家和地區已開始對中小企業加強ESG相關規定(注1),其中我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亦於2021年發布「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

ESG評量中小企業挑戰企業永續全球暖化資源管理永續投資環境保護社會責任治理架構綠色經濟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