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全球農業發展趨勢預測對我國農業發展之啟示
邱琬婷、李秉璋 (2009/12/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2期》
農業傳統為糧食生產、安定農村生活功能的基礎產業,對於貧困區域的經濟發展而言,農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隨著外在社會、經濟與環境條件變遷,農業具備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維護等多功能性,在國際上亦逐漸受到歐盟、日本等國家重視。本研究透過次級資訊的蒐集,說明國內外社經與農業未來可能變遷,並對我國農業發展現況提供簡單建議。
全球未來社經趨勢
學者專家預測未來國與國間資源、人才、技術等交流日益頻繁,各產業間與組織內各部門合作程度升高,過去存在國際間、產業間、部門間界線逐漸消失,全球化趨勢使亞洲與非OECD會員國在經濟發展上扮演角色逐漸加重。於人口結構方面,成熟市場(美國與歐洲)勞動力將逐漸老化,且女性勞動參與率增加,另外IT技術進步促使公司程序簡化,知識工作者創新能力將成為企業主要競爭優勢來源。全球未來社經趨勢可能的發展趨勢如下:
(一)人口結構改變
依據聯合國預測資料,在2050年全球人口將可達91億,比2009年的人口水準成長33%,主要成長來自開發中國家。若依區域區分,非洲、亞洲人口將可各增加10億左右,為人口增加最多的區域。由於人口變化會對勞動市場產生影響,全球勞動市場版圖將往新興市場移動,亞洲因中國與印度充足的勞工人數市場成長最為迅速,占全球勞動市場成長67%。此外人口老化也是全球共同趨勢,2009年全球平均年齡為28.1歲,而至2050年將增加為38.4歲,各區域的平均年齡皆有顯著增加,此趨勢也將促使女性投入勞動市場,提升其勞動參與率(圖1)。
圖1 全球人口變化圖
(二)亞洲為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區域
由於已開發國家市場經濟成長趨緩,全球經濟將由開發中國家帶動成長。西元2020年,亞洲會是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區域,中國與印度為主要的成長動力,但美國仍將維持最大經濟體的地位。若以區域而言,則亞洲、中東與北非、拉丁美洲區域的實質GDP成長將會高於全球平均水準。農業發展將可促進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與減少貧困;即便在中等收入國家,農業在減少貧困仍有其重要貢獻(附表)。
附表 2020年主要國家之經濟預測
(三)化石能源仍是主要初級能源
目前有相當多的研究資源投入替代能源領域,但在技術成熟度、生產成本等商業可行性考量下,國際能源署(IEA)預期,西元2030年化石能源仍會是主要的初級能源,生質能源的供給持續成長,但受限於其他因素,無法替代現行能源。未來20年主要能源的使用者仍以OECD國家為主,但能源需求增加速度以發展中國家最為快速(圖2)。
農業轉型、小地主大佃農、糧食安全、農地破碎化、人口老化、糧食自給率、永續農業、氣候變遷、有機農業、農業勞動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