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資源循環零廢棄6R策略推動現況
李茗家 (2017/06/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6期》
工業與科技發達帶來便利的生活,也為人類社會帶來許多需求,大量生產與消費行為之下,伴隨產生大量生活廢棄物,若沒有一定的管理政策及措施,將嚴重造成地球的資源消耗及環境汙染。尤其當垃圾產生速度大於處理速度時,問題就此發生,像是1980年代台灣各地陸續爆發垃圾大戰,大量垃圾無處可去,隨意堆積在你我的生活圈中。
即便時空背景不同,我們或許無法想像當時環境狀況的糟糕程度,但沒想到的是時隔這麼多年,垃圾大戰議題於2015年卻又再次浮現。這次事件發生的原因,主要來自短期內歷經國家清潔週、農曆春節、禽流感、台灣燈會等事件,再加上焚化爐歲修停爐及超收一般事業廢棄物(也就是工廠或事業機構所產生廢棄物)等因素,導致收受廢棄物超過其焚化處理量能,使得部分縣市垃圾堆置等待處理。
後來環保署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應變機制並協調處理,但是加強推動垃圾減量、資源回收與廚餘回收再利用等工作,讓家戶垃圾由源頭降低產生量,才是正確的方向。
從管末處理到資源零廢棄
回顧我國廢棄物處理政策,從1984年訂定「都市垃圾處理方案」開始,係以掩埋為主;1991年訂定「垃圾處理方案」,改以「焚化為主、掩埋為輔」;2003年訂定「垃圾處理方案之檢討與展望」,推動「垃圾零廢棄」政策,以「源頭減量、資源回收」為主軸,提倡以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源頭減量、資源回收、再使用及再生利用等方式,將資源廢棄物有效循環利用。直至2007年整合執行「一般廢棄物資源循環推動計畫」,落實「垃圾零廢棄」政策。
另外,1998年進一步推動「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透過回收獎勵金及市場機制,希冀逐步提高民眾回收意願,擴大回收層面與績效。
因此,配合資源永續及循環的趨勢,我國整合永續物質管理(Sustainable Materials Management)及循環型社會(Sound Material-Cycle Society)之概念,資源循環利用中納入6R精神(圖1),包括:減量(Reduction)、再使用(Reuse)、物料回收(Recycling)、能源回收(Energy Recovery)、土地新生(Land Reclamation)、改變設計(Redesign)。
圖1 我國資源循環6R精神
1.減量:源頭減量,減少製造端之原料使用量及消費端之廢棄物產生量。
2.再使用:物品丟棄前應予以再使用。
3.物料回收:將廢棄物資源化為可用之物質。
4.能源回收:無法再利用者,進行能源回收。
5.土地新生:將再生粒料應用於公共工程。
6.改變設計:在產品設計及製造過程導入重新設計思維。
台灣一般廢棄物資源循環現況
環保署自1997年起結合社區民眾、回收商、地方政府及回收基金推動「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以推動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工作,並建立良好的回收管道與市場制度,鼓勵全民共同參與。這項計畫主要是透過不同角色擔任不同的任務,進而組成一個良好的資源循環架構,其中社區民眾自發成立回收組織,將資源物質與家戶產生之一般垃圾妥善分類,再經由回收點、地方清潔隊或民間回收商(圖2),將資源物質與垃圾分開收集,並利用基金補助地方清潔隊及補貼回收處理商,建置完整的資源回收體系,讓資源物質能夠有效再次利用。
圖2 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之整體架構
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由環保署負責管理,並於1998年成立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加強公告應回收項目共同合作清理功能。為落實「延伸製造者責任制」之精神,對於公告應回收之物品或其包裝、容器,應由責任業者申報並繳費。目前公告應回收廢棄物項目分為容器與物品兩大類,又細分13類33項,應回收廢棄物回收處理稽核認證量由28.8萬公噸,提高至2016年的112.8萬公噸(附表)。
6R策略、資源循環、垃圾分類、回收四合一、能源回收、焚化廠轉型、生質能源中心、廢棄物減量、循環經濟、零廢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