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學術成果到商品,談中介組織應有的能耐
戴彗紋 (2012/07/06) 《台經月刊第35卷第7期》
台灣的經濟發展,已將從效率階段升級到創新階段,對創新的落實必須更為強化。從創新系統的角度觀察,由於大專校院部門擁有較多的博士人力(大約六到七成),而大專校院的研究成果是否能對產業發展產生有效影響,將會是創新政策關注的重點。另外,國內大專校院之間缺乏競爭,對於爭取產學合作的誘因不夠強烈。因此雖然近年來政府部門在校園內投入了大量資源,推行諸多產學合作計畫、創新育成中心、技術移轉中心、區域產學合作中心……等,但成效仍待檢驗。
學術機構從基礎研究有能力轉化或衍生成為足以具有生產力的資本,意味著有足夠的能量從事知識創新,為使公共資源所執行的研究,都必須對大眾福祉做最有效的發展與利用,特別是運用政府公部門經費的公立學校,必須釋出知識成果,故大學治理在知識產業範疇中的第一層意義就是活化基礎研究。另外,如果要讓大專校院的研究成果對產業有所貢獻,那麼除了研發的工作外,在大專校院還需要許多的環節與介接的能耐和資源投入,才有可能達成。
從學術成果到商品之現況
若觀察大學部門所從事的研究,從研究經費投入在各研究性質之比重分配可看出,台灣高等教育之研究經費投入最大比重仍落在基礎研究,占近五成(附表),多數為學術導向常缺乏經濟的目的,然而,基礎研究是對新領域與新技術進行開拓性的研究,應用研究著重於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實用的技術;技術發展則是進一步將應用研究的成果予以量產化,當中又以前兩種之研究性質為關鍵專利(Essential Patents)的主要來源。
附表 2006~2010年高等教育研究經費在各研究性質之分配比重
另一方面,從高等教育研發經費由企業出資比率僅6.7%(2010),大幅落後中國(36.7%, 2009)、南韓(12%, 2008),可發現由產業提供研發經費委請高等教育進行技術發展,或與產業相關之研發活動比重非常低;而國內新創公司家數雖然增加,但有技轉事實之比例卻呈現下降的趨勢,由2008年的18.54%下降至2009年的15.24%,2010年更下降到14.82%,顯見國內高等教育從學術成果到商品階段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以智慧資本思考中介組織之能耐建立面向
在呼應知識經濟的架構下,積極開創知識產業的產學合作新面貌,並鼓勵「學術界」研發成果可充分運用且移轉到「產業界」,國內高等教育機構廣設相關的中介組織單位,例如:育成中心、技術移轉中心……等,然成立中介組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需要利用學術成果之民間企業或需要創新技術者,提供大專校院之研發能力、空間、實驗室……與技術諮詢、技術移轉……等服務事項。
技術商業化、中介組織、智慧資本、平衡計分卡、技術移轉中心、研發成果轉化、產學合作、誘因機制、自給自足、商業潛力評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