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品牌,產業發展的下一步
黃慧文 (2012/04/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4期》
面對全球經濟與經營環境的劇烈變化,企業積極思考經營策略以因應,並逐漸朝向研發與品牌前進。21世紀起台灣由產品代工逐漸邁向自創品牌的時代。品牌的建立與經營日益成為企業營運的一項重要策略,亦是台灣企業轉型與升級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台灣投入品牌建立的企業仍舊相當有限,因此,近幾年來我國政府致力推動台灣企業的品牌發展。
對政府而言,瞭解企業推動品牌的困難,才能提供最好的政策協助,讓企業有效率的成功建構品牌。因此,本文除分析我國與各國政府針對品牌所提出的政策以及相關建議外,亦對品牌的經營的困境進行探討。對企業而言,推動品牌除了掌握內部的產品品質、研發創新力、經營管理策略與行銷方式以外,亦需瞭解政府所提供的相關資源,以行借力使力之效果,同時,也需瞭解品牌經營的繁瑣,以達到知己知彼的效果。
品牌經營的困境
(一)品牌的建立與經營較為複雜
近幾年來,大家都在談論品牌,並有愈來愈多的企業對品牌的建立展現企圖心。但是,我國企業經營方式多以代工生產為主,核心優勢在於成本效率,惟品牌的建立與經營,往往比OEM或ODM的經營來的複雜。舉例來說,品牌企業的核心優勢是掌握技術力、研發與創新力,並在產品品質、設計力、服務、經營管理模式與策略等不斷地推陳出新,以及藉由持續創新提升創造力,同時亦要透過品牌的推動與發展,進一步獲得顧客認同,並留下品牌的完美印象,以實現產品或服務的價值,而品牌企業持續創新、創造與實現產品或服務價值之過程,企業尚需內化企業營運活動與管理制度,並不斷持續的創新與調整,才得以對外充分發揮品牌定位及價值。
(二)品牌經營承擔風險較大
品牌經營的模式雖然較OEM或ODM的經營來的繁複,且所需承擔的風險亦相對較大,但是,品牌建立後,對企業所帶來的利潤亦相對較高。對於習慣承擔OEM或ODM風險幅度的企業而言,加上台灣人的民族性對風險容忍度亦較為有限,因此,台灣企業較難接受建立與維繫品牌過程中潛在的危機。
(三)品牌建立與管理需長期的投入與投資
品牌的型塑是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與投資,不易有立竿見影的效益與即時具體成果,無法如OEM或ODM,一旦確定收到訂單,營收就有了保證。台灣企業家多為OEM或ODM的經營者,他們不習慣長期投資,且不適應無法看見立即具體成果的經營模式,使得推行品牌建立對台灣OEM或ODM的經營者而言,在心理與實質層面上,除了執行困難外,堅持長期的投資與經營則更是不易。
(四)品牌經營管理人才不足
台灣企業多以OEM或ODM起家,對於品牌發展與經營未能有足夠的知識與經驗,而又因長期忽略品牌發展,使這方面的人才相當有限,特別是有推動品牌經驗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五)品牌經營與管理相關經驗有限
我國企業對於市場趨勢與發展的預測、消費者行為需求及期待,以及產品創新與創造的瞭解均較為不足,因此,造成我國企業雖有優異的技術、發明能力、設計能量及高產出效率,但在品牌的發展與經營能力,仍舊無法追上世界的腳步,進而使得許多廠商未能成功打造專屬品牌形象。
品牌經營的困境使我國在推動品牌的過程中充滿挫折,進而對品牌熱情逐漸冷漠,當然,亦有業者因為對品牌經營的誤解,而不願意接觸。因此,為了有效的推動我國品牌的發展與經營,政府需積極鼓勵國內企業自創品牌、強化品牌競爭力,同時協助企業提升品牌價值,以利拓展市場,讓我國企業能夠再次創造台灣經濟的奇蹟,走出另外一片天。
品牌推動、經濟部計畫、國際品牌、補助政策、品牌管理、品牌行銷、品牌困境、品牌人才、智慧財產權、政府資源整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