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總體篇 1 全球能源產業自由化與民營化之回顧與展望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總體篇 1 全球能源產業自由化與民營化之回顧與展望

馮輝毅  (2014/12/08)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2期》

能源是一經濟體運作與整體價值鏈的重要環節,其特色是各種經濟活動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然而卻也是造成環境汙染的主要來源。因此,隨著全球產業自由化發展的趨勢,透過能源政策(注1)與能源市場自由化(注2)及民營化的調和搭配,以使前述經濟成長與環境汙染問題得以取得平衡點,為各國政府現階段能源政策所努力的目標。

能源產業開放的國際時空背景,主要為全球產業自由化的帶動,包括金融、電信、郵務、法務等業別;加上管制事業長久以來飽受經營及執行成效不彰之批評聲浪,迅捷的資訊流通亦讓管制機構反應不及;能源產銷無法配合,致市場供需失調等,因此造就了這一波的國際能源開放市場。綜觀世界各國推動能源產業開放之目的,為提升原受管制產業之經營效率及服務品質;使市場資訊流通,讓市場供需及價格透明化;引進市場競爭,提升經營效率與服務品質,降低能源價格;吸引民間資金投入,減少政府財政負擔;吸引國外資金投入能源生產、輸送及配銷設施之興建與更新。

全球能源市場之自由化演進過程,其市場結構型態多樣演變,主要為初期的小型競爭市場結構,再至中期的寡占與獨占市場結構,直至近期開放競爭的市場結構,其中能源產業的民營化即為擺脫市場管制的束縛,進入開放性競爭之市場結構的自由化策略之一。本文第一部分即先回顧歐美及我國的能源產業自由化歷史;第二部分接著檢視與概述我國能源產業民營化背景;第三部分則鑑往知來,審視未來能源市場開放下可能面臨之難題,並預提可能之因應對策;第四部分則為結語。

 

能源產業自由化歷史回顧

(一)美國

美國為重要的國際能源大國,近年由該國發起的頁岩氣革命更撼動了國際能源版圖,因此探究與回顧美國能源產業的歷史,實有助於我國能源政策研擬之參考。美國能源產業自由化歷程可由電力市場的改革歷史一窺全貌,1978以前為傳統電業管制架構,電業經營以綜合電業區域獨占型態為主,主要的電業管制規定與法令包括聯邦電力法(the Federal Power Act of 1935)、公用事業控股公司法(the Public Utility Holding Company Act of 1935)及各州能源法規與公用事業法規。1978年後聯邦政府陸續透過修法及立法,解除法令設限造成的市場進入障礙,採行多項市場促進及活化措施。本文以四階段時程(圖1),分析探討美國電力市場改革之發展歷程。

 

1 美國電力市場自由化改革過程

 

1.第一階段1978~1992年開放發電競爭

為鼓勵汽電共生(Cogeneration)及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發展,美國國會於1978年11月8日,通過公用事業管制政策法(the Public Utility Regulatory Policies Act of 1978, PURPA),解除對非公用發電業(Non-Utility Generations, NUGs)的限制,為開放發電市場競爭揭開了序幕(圖2)。該法規定,公用電業必須以本身新增發電成本,亦即迴避成本或避免成本(avoided cost),收購合格發電設施(Qualifying Facilities, QFs)產出的電力,並有義務以合理價格提供此類發電設施所需的備用電力。

能源市場自由化電業法修法台電民營化中油釋股競爭監理再生能源標準市場設計能源政策電力改革能源安全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