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深耕人才基礎建設打造創新顛峰:瑞士經驗的省思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深耕人才基礎建設打造創新顛峰:瑞士經驗的省思

王偉鴻  (2013/06/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6期》

   台灣最近興起一股瑞士經驗熱潮,政府與企業紛紛組團前往瑞士取經,希望能對台灣的國家創新系統與企業創新能耐提供典範的學習。本文研究價值主要在探究瑞士卓越創新能耐背後所蘊含的典範意涵,對此,將針對瑞士產業創新的深耕政策,分析瑞士政府所採取的前後階段深耕政策內涵,以及其如何造就瑞士經驗的成功典範。

 

瑞士經驗崛起的國際經貿背景
(一1990年代瑞士產業的關鍵轉型

   自從1815年後瑞士從未捲入過國際戰爭,兩次世界大戰讓多數歐洲國家陷入戰後經濟大衰退,但反觀瑞士透過中立政策遠離戰爭,讓紡織及精密機械產業獲得快速成長機會,再加上戰爭迫使許多人才與資金流入瑞士,奠定瑞士產業發展穩定基礎。但到1990年代,瑞士對外經貿卻出現重大轉折1992年瑞士公投拒絕加入歐洲經濟(European economic area, EEA),導致瑞士產業無法享有歐洲單一市場的諸多經貿優惠;再者,瑞士對加入歐盟也提出數次公投,由於意見不一導致歐盟入會提案遭到凍(Linder, 2011)。瑞士拒絕加EEAEU的政治決定,將對瑞士對外經貿與產業競爭力帶來嚴重傷害,瑞士將無法擁有足夠產業競爭力與來自歐盟的企業來對抗。比如說,從對外出口貿易來看1990~2000年初期這段時間瑞士出口貿易長期呈現負成長,造成瑞士嚴重的經濟衰退(OECD, 2011)
(二)瑞士經驗的崛起:深耕人才基礎建設

   如前所述,1990年代長期經貿衰退加上公投否EEAEU的政治決定,對瑞士原本透過中立政策所建構的產業競爭力帶來諸多衝擊。聯邦政府開始思索產業創新政策的轉型:究竟應如何在既有的直接民主與聯邦主義這種獨特政治體制下來推動產業創新的結構轉型。政府體認到唯有建基在知識導(knowledge-oriented)的產業轉型與升級,才能建構瑞士的知識經濟與高經濟成長1990年代是瑞士政府推動產業創新與知識經濟的重大轉捩點,政府決定採取所謂的深耕政策,這是一種提升國家與企業創新能耐的基礎建設。
(三)知識密集產業的轉型:生技製藥產業

   就Porter(1998)論點來看,從出口貿易的產品變遷可看出該國競爭力產業的結構轉變。就瑞士來說,瑞士是個天然資源不佳的歐洲小國,對外貿易是瑞士重要經濟命脈。從瑞士與歐盟的雙邊貿易,可看出生技製藥產業已帶2000年以後瑞士整體經濟成長,對歐盟出口產品主要是生技製藥與醫療保健產品已占整體對外出42%1),這導致出口貿易開始1990年代負成長轉為正成(OECD, 2011; Scienceindustries, 2012)。另外2000年以後瑞士生技製藥產業對歐盟的對外出口產值呈現快速增長,也帶動瑞士的國家創新能耐與經濟成長(2)。

 

1 2009年瑞士對歐盟的出口貿易

 

2  瑞士生技製藥產業對歐盟的出口成長

 

   如本文前述,1990年代初期加EEAEU的公投失敗,聯邦政府開始深耕知識密集的產業結構,尤其是具高獲利與高附加價值的生技製藥產業。就跨國藥廠來說,瑞士就有羅(Roche)與諾(Novartis)這兩家大藥廠,許多知名國際藥廠諸如默克雪蘭(Merck Serono)Actelion也紛紛在瑞士設立企業總部,都是為了瑞士所培育出的高階研發人力資源。這反映出瑞士1990年代的紡織品出口轉變成具高附加價值的生醫製藥產品,這些產業結構的變遷突顯瑞士的產業轉型與前階段深耕政策的典範成功,成就舉世皆知的瑞士經驗。

瑞士經驗產業創新人才培育創業生態系生技製藥創新政策高等教育科研投入國際競爭力技術商業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