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我國推動太空產業之發展策略
張智鈞 (2021/12/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12期》
從2020年起,太空產業發生的結構性變化相當驚人,其中備受關注的,就是SpaceX在這幾年間不斷創下的各項紀錄。2021年1月SpaceX擁有的Falcon 9獵鷹火箭一口氣將143枚衛星送上太空。接著在5月9日的發射任務中,完成了同一枚助推器重複使用十次的紀錄。9月16日又創下首次平民太空人飛行成就。截至9月底,SpaceX推動的「星鏈」(starlink)計畫也已經部署超過1,600枚低軌衛星(Low-Earth Orbit, LEO),向全球推廣衛星通訊(satcom)服務,預計到2027年將部署1.2萬枚。不僅如此,英國OneWeb、加拿大Telesat以及Amazon、Microsoft、Google等其他產業巨頭們也爭相投入太空產業中。
這些驚人突破,背後代表的是衛星製造與發射技術的重大進步,造就太空活動成本下降與商業價值大幅提升。隨著各國聚焦太空產業的未來發展,我國政府對太空產業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高。在2020年5月20日,蔡英文總統於就職演說中將太空產業列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2021年5月底《太空發展法》在立法院三讀通過,成為台灣第一部國家太空法案。9月14日蔡總統前往視察國家太空中心,並宣示要發揮我國在半導體、精密製造等優勢,聯合產官學的力量打進全球太空產業鏈。隨著「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的實施,未來十年將是台灣能否在全球太空產業占有一席之地的關鍵時期(注1)。
全球太空產業現況與技術趨勢
根據衛星產業協會(Satellite Industry Association, SIA)與太空產業智庫Bryce Technology歷年發表的年度報告中,2020年全球太空經濟產值達3,713億美元,較2019年成長1.53%。其中,衛星相關產業產值為2,706億美元,占總產值的73%。衛星相關的產業鏈主要有衛星服務、地面設備、衛星製造、發射產業等四類(圖1)。
圖1 全球太空經濟規模變化
在2012年以前,衛星相關產值主要來自衛星服務,產業規模占比在50%以上。不過2012年之後地面設備市場便逐漸擴大,衛星服務產業不論是產值還是占比都呈現下降趨勢,並於2014年降至50%以下。2019年地面設備產業規模超越衛星服務業,2020年達到1,353億美元,占比50%。不過,雖然衛星產業仍在持續擴張,但衛星製造以及發射產業的規模並沒有出現太明顯的變化,2020年產值分別為122億美元與53億美元,占比都維持在4.5%、2%之間。
太空產業、低軌衛星、小型衛星、SpaceX、地面設備、衛星供應鏈、太空發展法、國家太空中心、衛星通訊、技術創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