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院長觀點】從麥當勞撤資看台灣服務業的發展

 

台經月刊

 

【院長觀點】從麥當勞撤資看台灣服務業的發展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5/08/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8期》

近來麥當勞將從台灣撤資、經營權轉手的重大消息曝光後,引起速食業界的震撼。儘管麥當勞聲明他們是「賣掉不退出」,改變成「發展式特許經營」模式,且經濟部也大力強調,這只是經營權變動,不是撤資,對台灣投資環境仍有信心。不過若把那虛虛實實的語言包裝撥掉,不必懷疑,「經營權賣出」當然就是撤資。

背後的原因也不難明瞭,台灣這兩年接連發生食安風暴,高房價使租金上揚,加上市場競爭激烈,價格不易調漲等,速食業經營環境確實每況愈下。對於麥當勞這類跨國的大型企業來說,當然會把資源集中投資在成長快速的新興市場,放棄高度競爭之成熟市場的經營權,這是全球策略布局轉變的一環,未必是台灣投資環境惡化到無以復加。

不過,平實而論,台灣規模最大的速食業龍頭麥當勞都感覺到台灣的錢難賺,且國內服務業的企業經營型態又多是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對於國內其他的服務業來說,經營環境應是更形艱困。

除此之外,麥當勞撤資的背後因素與台灣經濟環境的變化不無關係。民間消費是服務業的主要成長來源,自2001年以來,台灣服務業占GDP的比例大致維持在66%上下,其中又以批發及零售業占比最高,是內需經濟成長的主力。惟多年來,實質薪資停滯,民間消費成長趨緩,進而影響服務業的成長表現。

同時,也因為服務業成長力不足的關鍵,讓經營規模長期受限,聘僱人力多只能從事低階職務的工作型態,薪資成長相當緩慢,以致無法吸引國內外專業人才,也就形成難以突破轉型升級的惡性循環。

近年來,台灣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與就業人數所占比例均過半,但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卻不如製造業,指出台灣服務業成長受限於內需不足,以及附加價值低落。

過去台灣仰賴商品貿易出口作為經濟成長動能,但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下,傳統製造業獲利已不如以往,對國內經濟成長的貢獻逐漸下滑,並非只有台灣,其他各國皆是如此。

台灣經濟趨緩的重點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台灣服務業並未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對於服務的需求愈來愈高的轉變而升級,錯失成為帶動經濟成長的引擎。事實上,台灣有許多十分有潛力的個案,例如:霹靂布袋戲休閒園區、明華園歌仔戲休閒園區、一上映即造成轟動的賽德克‧巴萊林口拍片場等都是,但由於台灣在創新活動上投入的資金及資源有限,導致國際競爭力不足、國家品牌形象不鮮明,進而侷限了服務業的轉型與升級機會。

麥當勞撤資服務業出口內需市場疲弱創新服務模式民間消費停滯附加價值不足直接投資限制政策配套不足品牌國際化服務貿易轉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