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建構商業模式新思維,翻轉農企業競爭力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建構商業模式新思維,翻轉農企業競爭力

莊承銘  (2020/07/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7期》

針對創新或創業常提及之「商業模式」,於政府研究資訊系統之研究計畫件數逐年成長,且Google之網路搜尋趨勢,已高於「破壞性創新」之熱搜程度,甚至成為各產業新創團隊與投資者常使用之工具。於農業應用上,近年亦逐漸成為各項科技計畫應用或引導農企業投入創新模式開發之方法。故本文以提升農企業基盤為前提,運用商業模式圖輔助業務決策,進而引進政府相關輔導資源,以善用政府資源提升企業實力,並創造農業新模式與營運商機。

過往的農業發展,多半為農民專心從事生產或加工,較少投入科技研發、通路建構及品牌建立等,甚至對於合作夥伴與政府資源的接觸面向與涉獵廣度也相當有限。如今面對知識經濟興起,各行各業的產業型態持續變化,為使農企業能因應市場環境更迭並能永續經營,傳統的農企業經營模式必須提升,並透過整體商業模式之規劃,持續優化從產地至餐桌之營運藍圖。
 

商業模式之定義與興起

國際上對完整商業模式之定義發展已相當久遠,依Alexander Osterwalder與其團隊所提出之商業模式九個要素,含目標客層、價值主張、通路、顧客關係、收益流、關鍵資源、關鍵活動、關鍵合作夥伴及成本結構等,其後又將各要素區分為供應與生產端,以及銷售與服務端等兩種屬性(附表)。
 

   商業模式九個要素
 

將商業模式九個要素以圖像化表示,即為商業模式圖(1),無論是營利事業、非營利事業及政府組織等,都有其商業模式,且皆須透過價值主張促使獲利,進而快速掌握並規劃組織之營運模式,此亦為商業模式圖之精神。此外,該圖之個別要素,涵蓋產業、市場、趨勢及經濟面等,而不同構面之影響力,將左右商業模式各項要素之設計與運作。
 

1  商業模式圖

 

設計企業之商業模式圖,須從瞭解其價值主張開始,透過組織腦力激盪或換位思考方式,展開並逐項完整九項要素,且須隨時確認各項要素是否扣合價值主張,從中得到後續可行之精進策略或推動方法,而這些策略或方法之推行亦非一成不變,須依環境變化適時滾動性調整。因此,商業模式圖同樣也是輔助管理者決策之工具,而如何調整或優化各項要素,進而產出新模式與做法,更是仰賴參與設計者之思維。有關設計商業模式圖之思維Marc Sniukas等人歸納五項重點觀念,整理如下:

1.以人為本:深入瞭解客群,從同理心之角度出發。

2.圖像思考:與團隊密切溝通,善用資訊圖像化之表達方式。

3.合作共創:團隊合作,將工作持續灌注運作效率。

4.反覆優化:不斷改進策略、產品及服務模式,從執行成果累積經驗。

5.宏觀視野:保持開放態度,從個人連結至群體。

商業模式農企業創新價值主張品牌發展政府補助VRIO模型農業轉型永續經營跨領域合作產業競爭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