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試析新世紀日本對中國經貿政策
吳寄南(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日本研究室主任) (2006/04/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4期》
進入新世紀以後,中國與日本的經貿交流與合作保持旺盛的發展勢頭,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它與兩國政治關係的持續僵冷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從一定意義上說,經貿交流與合作是兩國戰略利益的最大交匯點,是促使兩國關係趨向穩定,實現“雙贏”的最有力的紐帶。但許多跡象表明,兩國經貿交流也受到某些人為因素的干擾,影響了其進一步的發展。
中國與日本經貿交流的現狀及其展望
進入新世紀以後,中國與日本雙邊貿易呈持續擴大的局面,五年裏翻了一番。據中國方面的統計,從2001年到2005年,兩國雙邊貿易總額分別為877.5億美元、1,019.1億美元、1,335.7億美元、1,678.9億美元和1,884.4億美元。2005年是2001年的214.7%(注1)。據日方統計,2005年日本與中國和香港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4.9萬億日元,超過與美國的21.9萬億日元。中國已連續兩年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注2)。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在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後的短暫徘徊、觀望後,從2001年起再次掀起高潮。2001年至2004年,日本年度對華直接投資合同金額分別為54.0億美元、53.0億美元、79.6億美元和91.6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分別為46.0億美元、41.9億美元、50.5億美元和54.5億美元。截至2004年底,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累計合同金額達665.9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為470.8億美元,居中國吸收海外直接投資的第三位(注3)。
新世紀前五年中國與日本經貿交流有以下特點:
(一)中日貿易在兩國外貿格局中的地位呈相反的發展趨勢
進入新世紀以後,雙邊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但其成長率明顯低於同期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成長率,也低於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如歐盟、美國、東盟、韓國的成長率。2002、2003、2004和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分別成長21.8%、37.1%、35.7%和23.2%,而與日本的雙邊貿易總額分別增加16.2%、31.1%、25.7%和9.9%。從2004年起,日本把11年來雄踞中國前十大貿易夥伴首位的“寶座”拱手讓給了歐盟。2005年日本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已降至13%,低於歐盟的15.3%和美國的14.9%。但在日本對外貿易的排名榜上,中國卻上升到了第一位。換言之,日本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地位下降,而中國在日本的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卻相對上升(注4)。
(二)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集中程度提高,投資類型發生變化
多年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一直以製造業為重點。進入新世紀以後,這一趨勢更加明顯。從2000年至2004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中,製造業所占比重為81.3%,非製造業為15.5%;與上一輪投資高峰即1994年至1997年相比,製造業的比重提高了6.3個百分點,非製造業投資比重下降了7.8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一世紀九○年代後期,日本企業基本上被排除在中國汽車工業“三大三小”的戰略布局之外。近年來,在中國汽車銷售總量直逼日本的形勢下,豐田、日產、本田等日本汽車廠商銳意擴大對華直接投資,提升在中國國內生產汽車的能力。2000至2004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中汽車等運輸類的投資最多,占投資總額的24.4%(注5)。豐田汽車已在中國設立三處工廠,五年後將擁有年產100萬輛的生產能力。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中,服務業所占比例雖然還比較低,但近年來銀行、保險業和旅遊業加快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投資領域漸趨多元化。截至2004年1月底,日本各商業銀行在中國開設的分行已達20家,超過在美國的17家,如果加上在香港的日資銀行分行,其數量更達33家,為美國的1倍(注6)。2006年1月,世界最大銀行——三菱東京UFJ銀行成立伊始,就宣布將向包括中國銀行在內的中國各商業銀行參股注資。
中日經貿關係、日本對華政策、經濟援助、中國威脅論、自由貿易協定、能源競爭、雙邊貿易、日本對華投資、中日分工、日本ODA援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