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儲能系統之定位與電業應用展望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儲能系統之定位與電業應用展望

林泓翰  (2022/04/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4期》

   202111月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甫落幕,與會國家同意達成一項新的協議「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目的是為避免更為加劇的氣候變遷影響,其中,高達140餘個國家承諾實現淨零排放,這已涵蓋全球約90%GDP。這些承諾將使得使用化石燃料的電力產業首當其衝,隨著電網低碳化的趨勢,將直接考驗電力系統的靈活性是否足以因應變動性再生能源的滲透,而對於反應速度較為優異的儲能系統而言,其重要性已逐漸浮上檯面。我國能源轉型政策亦符合國際趨勢,朝向展綠及低碳發展,行政院2020年核定「智慧電網總體規劃方案」時,已定2025年儲能系59萬瓩的目標,台電公司更於其後將此目標提升100萬瓩,並預計搭配日前輔助服務市場的開設,藉由市場機制引導民間業者投資儲能建設。本文首先將概述淨零碳排路徑對電力產業可能產生之影響,續簡介儲能系統於低碳電力系統內所扮演之角色,最後將論及國內儲能系統之發展契機。


淨零排放與電力產業

2015年召開UNFCCCCOP21制定「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後,202111月落幕COP26則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議」之共識(1)。與會之各締約方被要求提2030年減排目標,並且必須與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排(Net Zero Emission)目標具一致性。為實現碳排歸零目標,各國將需要加速淘汰燃煤、減少森林砍伐、聚焦電動汽車發展,以及鼓勵再生能源投資。

COP26落幕,愈來愈多國家明確表示將於未來數十年內實現淨零溫室氣體排放,然而,實現這些目標對於各產業部門將是艱鉅的任務,尤其是對於電力產業而言。目前,全球正在經歷能源部門朝向低碳與永續發展的轉型過程,再生能源理所當然成為低碳能源組合的關鍵。而這些轉變源自於公眾壓力與政策行動,包含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日益嚴重的空氣汙染與水資源壓力,以及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日益關注,這無疑導致全球轉向低碳發展,並成為能源轉型的關鍵驅動因素。

在再生能源成本快速下降的推動下,電力產業正在引領能源轉型發生,尤其是風力與太陽光電的建置成本,於近年來已顯現明顯降幅。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IRENA)的統計2010~2018年間太陽光電組件的價格下降90%,而太陽光電的均化發電成(Levelized Cost of Electricity, LCOE)降幅77%。同一時期,風機機組單價下降50%,陸域風電LCOE降幅接30%,且預期於未來的十年內將會有更大幅度的下(IRENA, 2019a)

如要達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電力產業的去碳需86%的再生能源發電量支持,屆時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的裝置容量將20189億瓩增加13億瓩,並將占總發電量60% (IRENA, 2019b)。此外,亦需要進一步創新再生能源技術,以提升發電及使用效率,更有效地讓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可以適應特定的氣候條件,並將之融入日常生活環境當中(例如將建築結合太陽光電系統)。然而,除了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的創新之外,併網策略的創新對於提升變動性再生能(Variable Renewable Energy, VRE)在電力系統中的占比,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提高系統靈活性將更為重要(2)。附圖描繪邁向更為潔淨、可靠與安全的能源系統所需經過的途徑,以提升系統靈活性為首要階段,並逐步迎接能源系統轉型。

儲能系統低碳電力再生能源電網靈活性智慧電網輔助服務市場電動車智能充電碳中和電力交易COP26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