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台灣民眾對碳捕獲與封存技術認知度初探
陳彥豪、張懷文、林秉延、尤晴韻、馬雲亭 (2013/02/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2期》
國際能源總署發表2010年能源技術展望報告指出,碳捕獲與封存技術是對抗氣候變遷、組成最小成本溫室氣體減量方案的必要手段。有鑑於推動該技術的急迫性,先進國家多投入資源支持技術產業化與商轉等級示範應用。台灣擁有豐富的二氧化碳封存地質潛能,推動碳捕獲與封存技術有助於達成國家減碳目標、穩定能源供應、發展新興能源展業,為打造產業低碳發展環境、邁向永續低碳社會過程中之必要選項。
參酌國外碳捕獲與封存計畫及國內重大工程推行經驗,民眾接受度對是否能順利進行具有決定性影響,許多計畫因受到民眾抗爭而暫停或中止。因民眾對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具相對技術性、遙遠性與不確定性,評估公眾對其反應是項挑戰。本研究對台灣地區22縣市電話抽樣調查,有效樣本數為1,248份,在95%信心水準下,總抽樣誤差為±2.77%。此為台灣首次就民眾對二氧化碳再利用與封存接受度進行調查研究。而針對台灣民眾對溫室氣體減量與環保態度、減碳成本及碳捕獲與封存技術概念、認知度、態度與關心課題,本研究101年在台灣北部、中部舉辦民眾小型座談會,深入瞭解民眾對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感受、對環保能源科技與各種資訊來源的信賴度、對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關切課題,以下分述之:
氣候變遷感受與環保態度
台灣受全球暖化影響甚鉅,天氣炎熱時間愈來愈多,降雨也更劇烈更頻繁。根據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約有85.1%民眾認知全球暖化的挑戰,從四季區別愈不明顯、夏季時間變長、冬季時間變短、暖冬造成田埂不會結霜、吐氣不再有霧等日常生活現象,多已感受台灣在全球暖化下氣候變遷的影響。
本研究抽樣調查問題涵蓋民眾對全球暖化與各種能源技術認知、對資訊來源的信任程度與對「二氧化碳再利用與封存技術」的態度。調查結果顯示有86.7%的民眾認為當環境議題與經濟發展衝突時,應以環境議題為優先,顯示我國國民對於環保意識有相當程度的認同。針對是否負擔額外的成本以解決全球暖化之議題,57.2%的民眾願意多付20%電費解決問題,前述結果都顯示民眾對此議題的重視與願意正視此課題的態度。相較於自身負擔較高電費金額,95.3%民眾認為企業應負起更大責任(圖1)。
圖1 台灣民眾對環保課題態度
不同減碳科技手段之接受度
本研究辦理之民眾小型座談會上,部分民眾對台灣溫室氣體排放狀況表示「台灣是小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沒有很多」、「民眾不管一年節能減碳多少,都比不上工廠幾小時或幾天的排放,重點不在民眾」。另外有民眾建議「冰島、德國等國皆大量運用再生能源,我國是否能援引其經驗?」可看出民眾面對全球暖化課題對再生能源及其國際間成功推廣經驗的偏好,習慣援引國外綠能、再生能源、節能策略案例,這些陳述亦隱含民眾對台灣溫室氣體排放數量與發展再生能源對解決溫室氣體排放之環境與技術侷限性,並非全盤瞭解。
環保署研擬「我國溫室氣體適當減緩行動」中,低碳初級能源發電項目包含風能、太陽能、生質能、核能、地熱發電與碳捕獲與封存等。台灣民眾對於技術成熟且國際間有大量導入案例之風能與台灣擁有國際級產業的太陽能,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與偏好,這些項目在政策上都已設定推廣目標。根據台經院全台抽樣調查結果顯示,96.1%與98.4%的民眾認識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發電,分別有91.1%與95.7%支持這些技術。生質能在國外雖已大量推廣,但台灣在政策上沒有明確推廣目標與宣傳,僅有37.9%民眾認識此技術,在簡要說明該項技術後有76%民眾支持。台灣處於火山地震帶有豐富的地熱資源與天然溫泉,雖然政策對地熱發電沒有推廣規劃,民眾對其並不陌生,有62.3%的民眾聽過該項技術,簡單說明後有75.2%民眾支持。核能發電過去在低放廢棄物處置場與核四電廠等議題上引起很大爭議,高達99.1%的民眾知道核能發電技術,但是該技術並未受到青睞,支持度僅37.8%。而台灣民眾對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瞭解度相較於其他較低,僅有26%的民眾聽過該項技術,但瞭解技術運作原理後,目前約有77%的民眾支持(圖2)。
碳捕獲與封存、溫室氣體減量、能源轉型、氣候變遷、技術風險、民眾接受度、政策推廣、示範計畫、環保意識、資訊透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