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美韓簽署FTA對我國農業之影響與借鏡
周妙芳 (2007/07/06) 《台經月刊第30卷第7期》
美韓自由貿易協定(U.S.-Korea Free Trade Agreements, FTAs)已於2007年4月2日達成協議,美國和南韓分別是世界第一大和第十大經濟體,雙方簽署協議備受矚目,這項協議是美國自從1992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後,所簽署最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協定,也是韓國有史以來最重大的FTA結盟,美國在區位上的影響力已由美洲擴展至東亞地區。美國試圖透過亞太地區的整合力量,影響東亞區域之形成,去年曾於APEC越南年會中積極倡議亞太自由貿易協定(FTAAP),此時美韓FTA達成協議可說兼具經貿與外交意涵,亦深具指標性意義。緊接著日泰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協定(EPA,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亦於4月3日簽署,此波美韓與日泰FTA之簽署風潮,對亞洲國家洽談FTA具有加速帶動的效果,亦將牽動亞洲地區結盟的新態勢。
反觀台灣,雖積極尋求與美日等貿易主要國家洽談FTA,惟受制政治因素,多年來推動FTA業務並不如預期順遂,我國於2004年8月與巴拿馬完成第一個FTA,並陸續與尼、瓜等國完成簽署,惟尚難突破與中美洲邦誼國家之外的區域結盟,對我國整體利益而言,不免存在被邊緣化的疑慮與隱憂。就農業而言,韓國一向主張農業保護的國家,農業往往被諷為推動FTA的絆腳石,亦常引發農民激烈抗議。對我國同屬小農經營,產銷成本較高的國家,在FTA洽談過程中,農業的敏感性及市場開放議題亦是談判的重要關鍵,美韓FTA後雙方貿易加溫對我農業可能之影響以及是否增添台美FTA洽談變數,值得觀察。本文主要從FTA發展趨勢、台日韓進展,以及美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與農業內容,探討對台灣農業可能產生之影響,並提出因應策略供我國推動相關業務之參考。
美韓FTA協定農業部門降稅內容簡介
農業、汽車及紡織品等產業是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磋商期間的最大障礙,其中農產品以稻米、牛肉爭議最大,依據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布協定內容,美韓協定對美國農業而言,深具歷史性意涵且具重大市場機會,將為美國農民創造新的外銷市場,韓國農產品平均關稅為52%,協定生效後,估計逾16億美元農產品出口至韓國可立即享有零關稅優惠。在農產品市場進入方面分述如下:
(一)韓國方面
韓國農產品降稅方式多元,並爭取多項重要農產品採取進口防衛措施,以減輕對產業之影響。
1.立即免稅項目:協議生效後,美國立即享有免稅待遇之農產品,包含:玉米,小麥、大豆、棉花、櫻桃、葡萄酒、冷凍薯條等。
2.分二年降為免稅項目:酪梨、檸檬、梅乾、葵花子等。
3.分五年降為免稅項目:葡萄柚、乾香菇、甜玉米、柳橙汁、功克力及巧克力糖食等。
4.分七年降為免稅項目:柑桔維持季節關稅,韓國柑橘產季9月至2月進口關稅50%,其他期間則課以30%,並分七年降為免稅。
5.分十至20年降為免稅項目:豬肉、雞肉分十年、蘋果和梨則分20年逐漸廢除關稅。
美韓FTA、台灣農業影響、自由貿易協定、農產品市場開放、關稅減讓、防衛措施、小農經濟、農業配套政策、國際貿易、區域結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