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中國LNG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胡雲華 (2014/05/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5期》
LNG(Liquefied Natural Gas)即液化天然氣,是指天然氣經淨化處理(脫除重烴、硫化物、二氧化碳、水等)後,在常壓下深冷至-162℃,由氣態轉變成液態,運輸更為便利、安全性較高、存儲效率高。
中國LNG產業發展現狀
中國LNG產業從上個世紀末開始起步,經歷了十餘年艱難曲折的發展後,目前已經在液化裝備、儲存運輸、應用終端等全產業鏈取得多項技術突破,與天然氣管網互補的「小型液化─LNG運輸─衛星氣化站」的生產、運輸方式蓬勃興起,產業鏈已初具雛形。
首先,LNG裝置及專案建設步伐加快。中國從20世紀八○年代末開始進行小型LNG裝置的實踐。2000年建成的上海浦東天然氣液化裝置是第一台事故調峰型液化裝置(採用法國索菲公司級聯式液化流程)(注1),第一台實現商業化的液化裝置是於2001年建成的中原天然氣液化裝置(以槽車方式運輸)(注2)。此後,新疆、內蒙、寧夏、四川、山西、青海、甘肅、陝西、河南等內陸省區以及江蘇、山東等沿海各省開始投資建設小型LNG工廠,而且單座裝置容量都有增大趨勢。截至目前,已有70個中小規模的天然氣液化工廠建成投產,總產能達2,900萬立方公尺/天。另有62個總產能達到5,300萬立方公尺/天的項目在建,還有29個總產能為4,030萬立方公尺/天的項目正在審批(注3)。
其次,LNG船舶製造業取得突破。LNG運輸船是國際公認的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的「三高」產品,是一種「海上超級冷凍」室,歷來只有美國、日本、韓國和歐洲的少數幾個國家的船廠能夠建造。2009年12月,隨著上海滬東中華造船(集團)公司五艘(大鵬昊、大鵬星、大鵬月、閩榕號和閩鷺號)LNG 船的建成,中國船舶工業實現LNG船「零」的突破,加入國際造船國家行列(注4)。近年來,隨著LNG船相關技術多樣化發展,滬東中華在成功建造14.7萬立方公尺LNG船的基礎上,結合市場發展趨勢,針對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等新規範,不斷優化現有產品,目前已自主開發設計出16萬、17.2萬、17.5萬、22萬立方公尺等多型LNG船,產品儲備豐富,具備了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注5),進一步拓展了相關產業的市場前景。
最後,LNG貿易增長迅速,隨著能源發展思路的轉變,中國開始從過度依賴境內能源供應,轉向立足境內和加強國際合作並舉,國家發改委自1999年以來,先後批准了廣東、福建、山東、上海、浙江、江蘇、遼寧等LNG進口項目。2006年廣東深圳大鵬灣370萬噸 LNG接收站建成投運,開創了中國LNG大量進口新時代。截至2011年底,中國一共投運LNG接收站五座,六座LNG接收站專案在建(注6)。隨著LNG接收站陸續建成投運,中國LNG年進口量呈跳躍式增長態勢。根據中國國家海關總署統計資料顯示,2006~2011年中國LNG進口量分別為68.7、291.3、333.6、553.2、935.6和1,221.5萬噸,增長了近17倍(注7)。2012年繼續攀升至1,468萬噸,占全球LNG進口總量的6.7%,成為全球第三大LNG進口國(注8)。截止2013年10月,中國進口液化天然氣1,422.6萬噸,同比實現增長20.8%(注9)。與此同時,LNG進口量的連年攀升也導致中國LNG產量的大幅增加。據「2013~2017年中國LNG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資料統計,2010年中國LNG年產量達900萬噸,2011年激增至1,500萬噸以上。
中國LNG產業發展面臨的幾個問題
儘管近年來發展較快,但中國LNG產業總體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還需要有效應對以下瓶頸問題:
(一)LNG市場對外依存度日益提高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天然氣需求量日益增加,中國天然氣需求量增速明顯快於境內產量,天然氣自給率逐漸降低,大量天然氣需透過進口提供,對海外液化天然氣的依賴度日益提升。據統計,2007~2012年,中國天然氣進口依存度從2%提高到27%。液化天然氣對外依存度2010年還只有11.6%,到2012年就已竄升至28.9%,增長了近兩倍(注10)。在國際天然氣巨頭不斷做大做強的背景下,中國天然氣必然將逐漸處於被動的狀態,降低上游環節的准入門檻,構建多氣源、多主體競爭市場格局的必要性及緊迫性日益突顯。
LNG市場、中國能源轉型、天然氣供需、LNG基礎建設、LNG進口依存度、能源安全、天然氣管網、LNG運輸技術、能源政策改革、低碳經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