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疫情下逆勢上游的東南亞新創都在做哪些事?
徐慶柏 (2020/11/06)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1期》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許多產業與經濟,各國針對防疫進行管制及鎖國,例如減少外出、封城或邊境管制等隔離政策。對於整體經濟而言疫情的影響是負面的,但是對於各業而言疫情的影響方向可能不一。以我國為例,依據《經理人》雜誌網路調查(2020年2月21日),在疫情當中受惠者如:人身保險、網路電商、醫療保健、物流,而首當其衝者以人與人接觸密集的觀光、休閒、策展、百貨、零售等線下類型產業受創最巨。
企業在疫情初期以人事凍結、裁員、放無薪假、縮減研發投入、刪除廣告預算、辦公室租金協商、提前下單備料提高成品庫存水位、尋求生產備案,甚至是重新與上下游簽訂商品或服務購買與繳付契約等方式因應疫情的衝擊。而隨著疫情的發展,消費行為、產業結構、生產與運輸方式、客戶關係、商品週期性、健康預防措施、公共資訊與緊急服務、教育方式乃至於工作型態都逐漸改變;在此前提下,企業需要提出中長期的因應措施,甚至是永久性的經營方向調整。然而,對於未來趨勢的發展,企業有其僵固性,在面對外在衝擊時難以做出迅速調整,而愈大的企業愈是如此;無論是龐大期初設備與資本的投入、舊有生產方式、原料供給來源與運輸方式等因素所造成的延遲與僵固性,都使企業在疫情之中備受考驗。
相對於中大型企業,新創企業的生產靈活性與服務調整速度較快,尤其是具有市場破壞性的科技型新創或是商業模式創新型的新創企業,其未來發展的方向與因應疫情的生存之道(例如:高科技公司與新創企業比起一般企業更常使用遠端工作,因此接觸性與相同空間工作必要性較低外,適應力也高出許多),可作為其他企業的借鏡。此外,有鑑於美中經貿關係惡化、局勢詭譎多變,南向市場開發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對於東南亞重點國家的發展與當前狀況必須持續掌握;而藉由觀察東南亞國家中新創對於疫情的因應以及前沿科技的應用,可以是一個有效率的進行方式。
若以COVID-19病例數量觀察,依據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9月18日的資料(附圖),東南亞病例數最高的前三名國家分別是菲律賓(28.7萬人)、印尼(24.5萬人)以及新加坡(5.7萬人)。上述國家的新創企業為能在疫情之中掌握商機,或針對疫情找出企業存活方式,其行為模式都能充分反映出南向市場未來發展的局勢與特殊性。
附圖 東南亞國家COVID-19病例突破萬人國家分布
據此,本文嘗試藉由疫情相對較險峻的重點國家,如:菲律賓、印尼以及新加坡,其新創在疫情中異軍突起的表現進行觀察,針對新創之技術應用或是商業模式所創造出的經濟與社會價值進行描述,並在文末提出我國政府南向發展政策擬定與企業南向市場發展可借鏡之處,以供各界參考。以下依序針對上述國家新創企業發展概況進行簡要描述與說明。
東南亞新創、疫情應對、技術應用、商業模式創新、數位醫療、物流創新、農業科技、金融科技、生物科技、政府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