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產業淨零關鍵——製造部門減碳課題與挑戰
施威廷 (2024/02/09) 《台經月刊第47卷第2期》
全球氣候的異常變遷為現今世界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其帶來的影響日益明顯且深遠,相關極端氣候事件頻率的增加,如:颶風、洪水、乾旱和高溫等,這些變化不僅對自然資源產生了直接影響,更對人類的生活、安全與糧食帶來相當大的動盪,同時亦對經濟與社會穩定帶來了壓力。在這樣的危機下,如何減少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相關溫室氣體的排放與其所帶來的氣候衝擊則為首要需解決之課題,而作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的製造部門,更是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節能減碳意識逐漸抬頭的潮流下,世界各國開始重視相關政策的制定與技術發展,甚至逐步達成國家間的減碳共識,於2015年12月12日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包括觀察員巴勒斯坦國及聖座)在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1)中通過的巴黎協定,以取代京都議定書,並期望能藉此共同遏阻全球暖化問題。其重點包括:
1.以前工業時代為基準值,21世紀末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2℃以下,並追求限制升溫1.5℃目標。
2.2020年前國際間每年籌措1,000億美元氣候基金,投入溫室氣體減量工作(主要為協助開發中國家減量)。
3.每五年檢討各國自主減量貢獻及減量目標執行成效,並進行滾動式調整縮小缺口。
台灣2050淨零排放政策特別關注水泥、造紙、鋼鐵、石化等製造業。政府提出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三大淨零路徑,由國營企業領頭,從技術升級到轉換綠電和原料替代逐步實行。
製造業的環保挑戰:氣候行動與永續力量
除此之外,為增加全球溫室氣體減量的著力點,巴黎協定首次把減量對象涵蓋到開發中國家,並配合開發中國家的現況及課題,包括「經濟發展」與「糧食安全」等,強調未來溫室氣體減量措施均須加以考量,並透過資金或技術方式支援,藉以維護開發中國家權益,並提升這些國家參加的意願。為了減少碳排放,製造部門正積極尋求更環保的生產方式,包括導入更節能的生產設備、優化生產流程以減少廢棄物和能源浪費等措施,積極推動綠色供應鏈的建立;在能源使用方面,許多業者開始尋求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量,轉而使用更多的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或水力等,以減少碳排放量;而在產品製造方面,除了生產過程中的改善外,製造業也在產品創新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和精力,嘗試推出更節能、低排放的產品設計,減少使用有害物質,甚至是採用可循環利用材料,以期可減少對環境影響。
綜合上述可知,製造部門的努力是減緩地球暖化關鍵的一環。相關的減排措施與環保行動不僅在技術上、經濟上有所貢獻外,同時亦推動一可永續且環保的新興生產及消費模式。在全球共同的努力和合作下,根據2022年10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發布的報告顯示,到2030年之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比2010年增長10.6%,相較2021年預測的13.7%雖有所改善,但力道仍顯不足,難以達成於本世紀末前將全球溫度限制在攝氏1.5℃以內之目標,因此尚需各領域的積極作為與努力,才能為改善現今面臨的相關問題,並達成節能減碳之目標。
淨零碳排、製造業減碳、碳捕捉技術、能源轉型、再生能源、循環經濟、鋼鐵業減排、石化業碳中和、氣候變遷政策、台灣2050淨零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