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前瞻醫藥生技未來發展趨勢
劉翠玲 (2010/03/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3期》
創新技術為促進經濟發展和改善人類生活的主要驅動力,如19世紀工業革命的蒸氣引擎和鐵路,20世紀資訊及通訊技術的大量發展。1953年生物學家James Watson與Francis Crick發現DNA具有雙股螺旋結構,進而開啟人類對生命探索的一連串研究發展;1973年Herbert Boyer和Stanley Cohen發明基因重組(recombinant DNA)技術,成為現代生物技術產業的起源;1976年全球第一家生技公司Genentech於美國南舊金山成立,兩年後第一個利用基因重組技術開發的生技藥物「人類胰島素(human insulin)」由Genentech和Eli Lilly公司共同生產出來。往後隨著許多生物科技相關技術的開發包括: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DNA定序及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 等技術,無論在醫藥、農業、食品、甚至環保及工業製程方面研究應用,都有顯著的進步提升,並對人類生活影響深遠。本文即針對生物技術對於醫藥產業之應用現況,以及未來發展趨勢與展望進行分析。
醫藥生物技術現況
(一)治療藥品或技術(Therapeutics)
2008年全球藥品市場約7,730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4.8%(附圖)(IMS Health, 2009)。依據分子量大小,可將藥品略分為小分子化學藥品與生技藥品(biopharmaceuticals),前者主要以化學合成(synthesis)方式產生,後者則以生物為來源(植物、動物或微生物),利用新興生物技術(基因工程、融合瘤技術等)所開發出來的藥品,包含單株抗體、基因重組蛋白、胜肽、疫苗和荷爾蒙等。
附圖 2001~2008年全球藥品市場
從1989年以來,每年生技藥品成功上市的數目逐漸增加,1999~2007年間平均每年上市七個生技藥品,占全年所有成功上市藥品的比例約12~14%,在市場規模則占全球藥品市場的10.9%。雖然目前生技藥品數量相對於小分子藥品來得少,但在一些重要疾病治療上,如生長激素、紅血球生成素、胰島素和干擾素等,藉由重組蛋白的生產,可治療體內因缺乏這些蛋白質而衍生的疾病。隨著單株抗體的技術成熟,進而產生出所謂的標靶藥物,治療過去許多無藥可醫的疾病,另生技藥品有時甚可同時治療多種疾病,如美國Amgen的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TNF inhibitor),對於多數免疫相關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鱗狀牛皮癬、乾癬性關節炎等皆有治療效果,大大增加生技藥品在臨床的治療價值。
個人化醫療、藥物遺傳學、再生醫學、生技藥品、基因檢測、分子診斷、營養基因體學、預防醫學、生物感測器、奈米藥物傳輸系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