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整體經濟篇】整體產業:台日產業合作的中長期契機與我方策略

 

台經月刊

 

【整體經濟篇】整體產業:台日產業合作的中長期契機與我方策略

呂曜志(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2011/04/06)    《台經月刊第34卷第4期》

311震災成為台日中長期產業合作新契機

台灣與日本的經貿與產業關係,早從日據時代到戰後工業加速發展時期,就已奠定深厚的基礎,在東亞的雁行理論中,也為日本與台灣在技術、生產供應鏈到最終產品貿易的關係,提供了最強而有力的驗證。而台日之間的民間社會交流與產業經貿合作,也呈現良性交互循環。因此日本在2011311所發生的複合性災害,是否會對台日之間的產業與貿易關係產生中長期的影響,由於背後牽涉的是日本是否對東亞供應鏈布局產生新的考量,以及台灣對日經貿政策是否需要因應調整,因此相對於震災對台灣供應鏈產生短期衝擊的分析課題,其實更值得深入探討。

避免產業受到天然災害的損害,除了防災技術進步外,最標準的方式,就是在「衡量其他經營條件不變」之下,建立多處生產基地以分散風險。日本經歷此次震災之後,將體認到當代防災的技術限度,可能尚無法因應大規模的複合型災難,因此不論有沒有受到地震損害,大部分的日本本土企業都可能會再度思考建立次生產基地的問題。對於台灣而言,這也許是再度深化台日產業合作的一次契機,重點是台灣應該「把握哪一些產業」加強與日本合作?以及「如何提供日本企業類似於其國內的經營條件?這兩大方向是本文嘗試探討的課題。

 

台灣需要把握何種產業?

首先就加強與日本合作的產業選項上,傳統的主流目標是為了縮減對日貿易逆差,針對自日本大宗進口的項目實施進口替代,或吸引日本來台合作生產。本文認為目前這個主流目標仍然成立,特別是在日本製造業加強拓銷新興市場,並從過去強調精密及複雜功能的「技術力加值」,逐漸往核心功能搭配應用與美學設計的「設計力加值」修正後,與台灣進行產業合作的利基點也愈來愈多。因此高端與精密製造,若在某些經營條件能夠配合下,不一定全然要優先留在日本,與具備應用創新活力和市場連結性的產業聚落進行互動,其實更能發揮綜效。從這樣的觀點來看,目前台灣對日本進口依賴仍高的中間AB類,以及特別是對日進口依賴達三成以上的機械設備等複分類產品(1),除應該加速國內技術與產品自主發展外,從國際分工比較利益觀點,更應乘此時積極拓展對日技術與投資合作之可能性。

 

1 2010年台灣從日本進口之金額與產品結構

 

舉例而言,我們可以嘗試從目前台灣對日進口的300大產品來觀察對日本供應鏈上的依賴,並從「日本做為台灣上游」,以及「台灣做為中國上游」的觀點,分別觀察「台灣從日本進口價格」與「台灣向中國出口價格」,作為台日兩國在產品發展位階上的比較參考。以下僅列舉20大從日本進口的產品項目(2),以2的數據為例,台灣未來對日產業合作策略上的項目與策略搭配,可以從以下幾個簡單原則切入思考。

 

2 2010年台灣從日本進口20大產品項目

 

1.進口金額大且日本在台市占率高的產品,應優先考量投入政策資源

如玻璃基板產品,不但全年進口金額位2010年第一位,且日本在台市占率高87.09%,這一類的產品一旦日本貨源發生中斷,將顯著影響我國相關產業的供應鏈安全。但由於造成日本在台高市占率的因素很多,可能包括穩固的關係企業或策略聯盟上下游供應鏈體系、價格優勢、或是基於技術規格相容性導致必須使用特定料源等。因此因應的策略除了提升該規格產品的國產化或招商之外,亦必須嘗試引進與運用其他技術規格來生產相關產品,以利未來可運用其他替代性料源,降低系統性供應鏈風險。

2.我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相當的產品,應優先考量擴大產能

另外一個顯著的觀察指標為台日兩國之間的價格差距。首先觀察的是進口量大,然而兩國價格差距不大的產品,這些產品除可能是兩國自行開發產品的技術品質相近,但只是台灣生產規模不足之外,另外一個可能性是已經取得國外母廠技術在台生產,唯生產規模受母廠控制。在第一種情況下,因應策略為投入資源提高國產化程度;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則應透過策略性政策工具,提高技術母廠在台擴大生產規模的誘因。

台日合作供應鏈重整產業升級技術保護機械設備電子零組件日商投資政策穩定招商策略高端製造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