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經濟篇】整體產業:台日產業合作的中長期契機與我方策略
呂曜志(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2011/04/06) 《台經月刊第34卷第4期》
311震災成為台日中長期產業合作新契機
台灣與日本的經貿與產業關係,早從日據時代到戰後工業加速發展時期,就已奠定深厚的基礎,在東亞的雁行理論中,也為日本與台灣在技術、生產供應鏈到最終產品貿易的關係,提供了最強而有力的驗證。而台日之間的民間社會交流與產業經貿合作,也呈現良性交互循環。因此日本在2011年3月11日所發生的複合性災害,是否會對台日之間的產業與貿易關係產生中長期的影響,由於背後牽涉的是日本是否對東亞供應鏈布局產生新的考量,以及台灣對日經貿政策是否需要因應調整,因此相對於震災對台灣供應鏈產生短期衝擊的分析課題,其實更值得深入探討。
避免產業受到天然災害的損害,除了防災技術進步外,最標準的方式,就是在「衡量其他經營條件不變」之下,建立多處生產基地以分散風險。日本經歷此次震災之後,將體認到當代防災的技術限度,可能尚無法因應大規模的複合型災難,因此不論有沒有受到地震損害,大部分的日本本土企業都可能會再度思考建立次生產基地的問題。對於台灣而言,這也許是再度深化台日產業合作的一次契機,重點是台灣應該「把握哪一些產業」加強與日本合作?以及「如何提供日本企業類似於其國內的經營條件?這兩大方向是本文嘗試探討的課題。
台灣需要把握何種產業?
首先就加強與日本合作的產業選項上,傳統的主流目標是為了縮減對日貿易逆差,針對自日本大宗進口的項目實施進口替代,或吸引日本來台合作生產。本文認為目前這個主流目標仍然成立,特別是在日本製造業加強拓銷新興市場,並從過去強調精密及複雜功能的「技術力加值」,逐漸往核心功能搭配應用與美學設計的「設計力加值」修正後,與台灣進行產業合作的利基點也愈來愈多。因此高端與精密製造,若在某些經營條件能夠配合下,不一定全然要優先留在日本,與具備應用創新活力和市場連結性的產業聚落進行互動,其實更能發揮綜效。從這樣的觀點來看,目前台灣對日本進口依賴仍高的中間財AB類,以及特別是對日進口依賴達三成以上的機械設備等複分類產品(表1),除應該加速國內技術與產品自主發展外,從國際分工比較利益觀點,更應乘此時積極拓展對日技術與投資合作之可能性。
表1 2010年台灣從日本進口之金額與產品結構
舉例而言,我們可以嘗試從目前台灣對日進口的前300大產品來觀察對日本供應鏈上的依賴,並從「日本做為台灣上游」,以及「台灣做為中國上游」的觀點,分別觀察「台灣從日本進口價格」與「台灣向中國出口價格」,作為台日兩國在產品發展位階上的比較參考。以下僅列舉前20大從日本進口的產品項目(表2),以表2的數據為例,台灣未來對日產業合作策略上的項目與策略搭配,可以從以下幾個簡單原則切入思考。
表2 2010年台灣從日本進口前20大產品項目
1.進口金額大且日本在台市占率高的產品,應優先考量投入政策資源
如玻璃基板產品,不但全年進口金額位居2010年第一位,且日本在台市占率高達87.09%,這一類的產品一旦日本貨源發生中斷,將顯著影響我國相關產業的供應鏈安全。但由於造成日本在台高市占率的因素很多,可能包括穩固的關係企業或策略聯盟上下游供應鏈體系、價格優勢、或是基於技術規格相容性導致必須使用特定料源等。因此因應的策略除了提升該規格產品的國產化或招商之外,亦必須嘗試引進與運用其他技術規格來生產相關產品,以利未來可運用其他替代性料源,降低系統性供應鏈風險。
2.我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相當的產品,應優先考量擴大產能
另外一個顯著的觀察指標為台日兩國之間的價格差距。首先觀察的是進口量大,然而兩國價格差距不大的產品,這些產品除可能是兩國自行開發產品的技術品質相近,但只是台灣生產規模不足之外,另外一個可能性是已經取得國外母廠技術在台生產,唯生產規模受母廠控制。在第一種情況下,因應策略為投入資源提高國產化程度;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則應透過策略性政策工具,提高技術母廠在台擴大生產規模的誘因。
台日合作、供應鏈重整、產業升級、技術保護、機械設備、電子零組件、日商投資、政策穩定、招商策略、高端製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