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從雁行到合作差異化:促進台日合作的機會與挑戰

 

台經月刊

 

【社論】從雁行到合作差異化:促進台日合作的機會與挑戰

台經院  (2013/04/08)    《台經月刊第36卷第4期》

   根據台、日許多學者的研究,過去台日的成功產業合作,除了源於兩國產業優勢互補基礎之外,產業或廠商間的共同市場目標及雙方的互信,都是相當重要的關鍵因素。從近期全球經濟情勢觀察,除各方國債及寬鬆貨幣讓全球經濟持續波動外,中國產業結構轉向內需、美國製造業復甦與能源結構調整,以及東南亞國家經濟結構轉型呈現初步成效,帶動其產業開始成長等等,都是影響台日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訊號。在這些全球經濟結構轉變趨勢下,其實雙方產業合作有著長期戰略意義,但台日產業合作的深化與擴大,除了需確立具體市場機會與目標外,廠商間的中介機制亦需進一步的突破。

台灣過去的日據背景,使台日產業在發展上有著深厚歷史淵源。早期台灣多為日本企業投資及市場標的,業者多承接日本技術作進一步發揮,這是形成東亞雁行理論上的個體基礎。而中國改革開放後,台商與日商都開始對中國投資,以台商對中國的語言溝通及文化理解,以及台灣對中國的特殊政治意義,相對於日本二戰時期在中國所留下的歷史糾結等等複雜歷史背景下,使台商在中國較日商擁有優勢,有多元的成功經驗,而日商僅仰賴技術優勢在出口方面有較佳的進展。

這樣的歷史背景,不但讓日商與台商的優勢更形差異化,而且開始呈現優勢互補的現象。日本產業具有深厚的技術能力、創造新價值能力、高品質產品及優良品牌形象,而台灣產業則善於經營與量產、促使產品普及化並擷取其價值、中小企業國際化及外銷能力。這樣的優勢互補,在中國在加WTO、持續經濟發展的機會中發揮出來,促使台灣與日本間的產業合作比早期更為密切,同時也產生相當多元的成功案例。這些台日成功的廠商合作,從傳統產業的食品業、工具機、汽車業至高科技的半導體及光電產業都有許多的案例,而且合作模式十分多元,早已不是台商承接日商技術的單一模式而已。

在台日業者彼此的互信方面,一般都認為這是基於日據時代的文化情感及語言因素,不過從個案中發現業者的持續投入及合作成功經驗,持續加強了彼此的互信程度。首先,台灣業者在承接日本技術的同時,也同時理解日本產業界的品質水準、管理語言,這降低了彼此溝通上的瓶頸;第二,台灣許多產業界在精進製造水準的同時,也開始服膺日本製造的精實管理理念,台商的積極落實,甚至讓日商欽佩,拉近了台日廠商間的距離;第三,許多台商與研究機構,發現到與日商的優勢互補,可以共同面對新機會,更開始有系統地培養與日本業者溝通的專業人才與組織。換言之,雙方的「互信」,其實也是建立在過去合作的經驗、持續的投入與關係經營上。

從長期的發展脈絡觀察,「雁行理論」確實可詮釋東亞各經濟體產業結構變遷的現象40多年來,東亞地區的輕工業、石化、紡織及機械,以至於當前資通訊等等主流技術典範的產業結構轉移,幾乎就是以日本為雁首,四小龍為雁身,而中國與東南亞諸國為雁尾,各國的產業結構依序轉變與演進。不過,自本世紀初,這東亞地區經濟發展的雁行隊伍,開始被打散,原本的雁首與雁身,多積極地嘗試到中國尋求投資與發展機會,出口中間財到中國,讓原有的雁行架構呈現上下游的垂直關係。然而金融海嘯後,中國的經濟發展能耐逐漸成熟,在勞動成本逐漸上升的情境下,這「垂直關係」似乎又將要開始產生結構性的變化。此時,必須回歸到一般發展策略的基本原則:尋求與中國產業的「差異化」。簡單地說,合作建立差異化能耐,可能是原居於雁首與雁身的台日產業所應該共同形成的新戰略觀點。

自日本安倍首相接任以來,雖然倡議日幣貶值企圖協助日本產業的出口競爭力,但若日本產業所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未解,貶值所帶來的出口競爭力改善將無法維持。根據日本中小企業廳的調查,發現日幣的維持高檔,日本大型企業在國際市場尋找新供應商,大幅影響中衛體系下的中小企業,因為日本中小企業本來就相對保守,缺乏國際觀及國際化經驗,日幣升值讓中小企業感受到國際化的必要。另外,由於人口結構高齡化及工業化社會影響,許多具技術深度的中小企業開始浮現傳承與繼承問題。這兩個結構性問題,如果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未能解決,在高度動盪的國際經濟情勢下,日本產業的出口競爭力,依然會有高度的風險。其中,日本中小企業的國際化及技術傳承需求問題,係台日兩國產業優勢互補的一環,可藉雙方產業合作獲得紓解。

從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發展的版圖觀察,明顯地東亞新興國家就是當前重要的市場機會,而且這些市場機會並非僅止於最終的消費市場而已,這些地區亦展現產業發展動能,其上游的中間財與製造服務也浮現出顯著地商機。從出口競爭力觀察,中國加WTO迄今,不但台日在中國相對具優勢的領域多在上游中間財,而且除了部分電子零組件領域外,兩國的領域並未重疊,特別是日商偏向設備及系統產品,而台商則在於零組件。在技術能耐方面,依照兩國在美國所獲得的專利來看,台日整體在電資光通、機電運輸兩個領域的能耐,其實存在互補相乘的能量,如果能夠結合,其實對於未來幾年資通訊朝服務化及機電資通的技術融合新興機會,也有著共同的發展利基。

綜合以上,從長期發展脈絡及當前市場機會觀察,的確存在著台日產業共同發展的機會,兩國的優勢互補及歷來的互信,也提供了台日產業進一步合作的良好基礎。若期待當前的機會能夠真正實現,除了既有台日廠商的合作可繼續深化外,其他未曾合作的部分,則不能僅以當前政府出資及公益協會為主的中介組織,而是必須有系統地擴大中介組織規模,並且朝引進投資誘因的機制調整,才有機會落實台日合作差異化的戰略。

台日產業合作雁行理論國際經貿技術互補中小企業國際化產業鏈整合製造服務化設備與零組件東亞市場機會經濟結構轉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