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尋找下一個潛力產業——文創新故鄉
杜依芳 (2013/08/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8期》
近年台灣電影表現優異,然而在國際影壇上卻未能有接軌之處,動畫與特效就是其中之一,尤其這兩項影視技術又關係到台灣影視產業的升級。當國內電影往國際推廣時,特效若做得不好,就會影響一個電影的成功與否。
從電影前期製作到實際完成拍攝工作,通常需要18~24個月,拍攝工作也是整個過程中最需要資金挹注的階段,根據台經院執行文化部「影視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中顯示,國內的拍攝製作期間約占整部電影總製作成本的六至七成;影片完成拍攝至上映的時間,通常為6~12個月。李安導演所拍攝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所花費的時間是四年,製作成本為1.2億美元,該片靠著90%的大量動畫特效,成功打造出栩栩如生的電影畫面,在全球票房超過新台幣175億元,約六億美元,除了票房締造佳績外,也成功行銷台灣,以及引進海外動畫團隊進駐,也加速促成國內雲端技術的開發,實現異業合作之範例。
而自由經濟示範區發展重點為促進產業合作,引進關鍵技術及智慧財產權,帶領產業升級轉型,提供動畫特效產業所需要的技術發展,而其中所提供的優惠措施,例如:國際專業人才的引進、租稅優惠、完善的基礎建設、便利的土地取得與行政程序都將有利於國外動畫特效業進駐國內,協助國內人才培養及產業發展。
自由經濟示範區對動畫特效產業之助益
一直以來科技產業是政府的扶植重點,在自由經濟示範區中發展重點也以智慧運籌、國際醫療、農業加值等產業為優先,近來備受矚目的文創產業仍然在優先發展名單之外。
科技研發雖為台灣的優勢利基,然而國內的服務業研發投入卻未能趕上先進國家,鑑於科技研發需要大量的人才、技術及金錢投入,尤其是動畫特效業,因此自由經濟示範區對於人才及資金的流通,以及土地管制的鬆綁,甚至租稅優惠上都有助於國內動畫特效等高科技服務業的進駐群聚。
(一)促進人員與資金自由流動
動畫特效的製作最關鍵的便是人才,而在國內尚缺乏高階的動畫特效人才之際,透過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規劃能促使國外優秀的高階動畫人才來台工作及傳授經驗,在國內即促成國際交流。另一方面也能夠使來台設立分公司的動畫特效公司僱用所需要的國際人才,使國內成為動畫特效高階人才匯聚的新據點。
(二)放寬投資限制,注入國際能量
與中國及韓國不同的是,國內並沒有足夠的電影製作量支撐後製業者在技術上的突破,因此短期內建立良好投資環境,促使國外後製業者至台灣駐點,搭配國內政府提供的行政協助及獎勵補助方案,吸引國外業者至台灣取景、拍攝及後製,以增加後製影片數量、間接訓練國內人才。長期而言,政府必須媒合國內優秀的軟硬體技術,策略輔導我國電腦3D動畫或數位特效後製、數位混音後製等具國際競爭力之業者,使我國在國際電影工業分工體系中,占有高度競爭力與生產供應鏈之地位,以爭取國際電影製作企劃及資金進入我國,厚植台灣電影工業基礎。
(三)打造友善租稅環境
對於動畫特效而言除了人才以外,設備也是動畫特效成功的因素之一,而往往這種高科技設備及技術的價格相當昂貴,透過自由經濟示範區中的租稅優惠,能夠有效吸引動畫特效業者進駐以外,也能夠進一步形成產業群聚。另一方面,也能夠透過租稅優惠鼓勵業者投入相關硬體及軟體研發。
動畫特效、自由經濟示範區、影視後製、資通訊基礎設施、租稅優惠、人才培育、虛擬影視園區、技術引進、影視產業政策、國際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