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從美中經貿新局勢看台美產業合作契機
高雅姿 (2025/04/10) 《台經月刊第48卷第3期》
川普重返白宮,美國內外政策迎來重大轉變,台灣企業面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貿易壁壘、產業及技術保護主義、高階技術人才短缺等挑戰,必須更加靈活應對美國經貿政策的變動,並調整策略以維持產業競爭力。台美雙方在科技創新、政策支援、產業協同發展與全球市場拓展等領域具高度互補性,雙方可透過產業整合與技術共享,強化供應鏈韌性並促進技術發展的安全性,持續在半導體、智慧電網、資訊安全與下世代通訊等關鍵領域攜手前行。
隨著美中貿易戰持續發酵、地緣政治衝擊以及強化信賴供應鏈之建構等國際政經變局,全球供應鏈正面臨結構性的重塑,朝多元化、區域化方向發展。然美國在拜登政府時期即積極推動「去風險化」(De-risking)戰略,試圖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透過「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與「近岸外包」(Near-shoring)來確保供應鏈安全。如今,隨著川普於2025年1月20日正式重返白宮,美國的內外政策迎來重大轉變,各界高度關注川普2.0政府的未來行動,進一步加速全球供應鏈的調整,也為全球政經局勢投下更多不確定性。
因此,在新型態國際經貿演變下,如何更有效率的推動台美經貿交流及合作,協助雙方企業在彼此市場布局,共同開拓商機,以求更貼近台灣產業界對供應鏈韌性及安全的需求,並精確回應美國官方經貿政策大幅轉變的挑戰,是目前亟需處理的課題。
台美經貿夥伴關係
台灣與美國長期互為重要的經貿夥伴,雙方已建立了穩固的供應鏈夥伴關係,其中美國為台灣第二大貿易夥伴,而台灣則是美國第七大貿易夥伴,2024年雙邊貿易總額達1,586億美元,較2023年前進一個名次。在投資合作方面,美國企業如Apple、Google、Microsoft、NVIDIA等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與供應鏈基地,台灣企業如台積電(TSMC)、日月光(ASE)、廣達(Quanta)等亦在美國擴大投資,雙方企業在科技產業鏈上的合作日益深化。
台美透過多項經貿對話平台深化關鍵供應鏈領域的合作,包括持續推動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conomic Prosperity Partnership Dialogue, EPPD)及共同建立台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echnology Trade and Investment Collaboration Framework, TTIC)。在「經濟繁榮夥伴對話」方面,第五屆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於2024年10月24日以實體及視訊混合方式在台北與華府同時舉行,雙方就因應經濟脅迫、運輸、供應鏈與投資安全及能源轉型等共同關切議題進行深度討論,並廣泛交換意見,探索與第三國合作、拓展未來合作領域及加強資訊共享的可能性。另外,在經濟部與美國商務部共同建立的台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下,自2021年起已邁入第四年,將持續深化與美國的經貿鏈結,並針對半導體、能源、資安、電動車及下世代通訊等關鍵領域進行交流、合作及投資,以落實關鍵供應鏈多元化之目標。
延續台美合作的動能,「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已於2024年12月10日正式生效。該協定展現台美堅實的夥伴關係,在全球經貿新局勢下,對於台灣強化及拓展與重要經貿夥伴的關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其涵蓋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中小企業等五大議題,雙方將透過制度化的合作,在相關機制討論具體執行細節、雙邊關切與分享經驗,以促進台美經貿關係的穩定發展並達到雙贏目標。
供應鏈重組、台美貿易、川普政策、半導體產業、智慧電網、資訊安全、低軌衛星、技術共享、產業保護主義、人才短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