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APEC連結性藍圖的進展與願景
余慕薌 (2019/05/08) 《台經月刊第42卷第5期》
「APEC連結性藍圖」之緣起
印尼於主辦2013年APEC會議之際,提議以「東協連結整體規劃」(Master Plan on ASEAN Connectivity, MPAC)為重要參考,研擬APEC連結性藍圖,以為各經濟體具體實踐彼此連結與整合之依據;2014年隨著中國主導APEC會議,透過APEC資深官員會議(SOM)和財長程序(FMP)共同合作研擬完成APEC連結性藍圖(2015~2025),致力於採取明確具體的行動,期達成實體、制度性和人與人連結(physical, institutional and people-to-people connectivity)三大支柱目標。
有鑑於APEC連結性對亞太區域整合和經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自2014年領袖宣言至2018年11月23日的APEC領袖會議的主席宣言(注1),皆持續承諾應在2025年前建立一個無縫、全面連結與整合的亞太區域,且藉由強化APEC連結性使得亞太區域經濟成長帶來之利益可以為所有人民共用,即所謂包容性連結。
APEC領袖並肯定實體連結中APEC優質基礎建設倡議的進展,並認為應持續推動仍在進行中的各項連結性工作,包括在資通訊基礎建設方面,發展更好的區域網路,促進次級和偏遠區域連結性以及城鄉發展等;制度性連結方面,APEC則應透過貿易便捷化增強供應鏈連結、並促進政策與法規合作和凝聚性;人與人連結方面,則以促進觀光和技術人才交流等,使各經濟體和人們關係更為緊密。
2019年智利重視運用連結強化整合
2019年APEC會議在智利的領導下,將APEC連結性作為達成「整合4.0」(Integration 4.0,注2)的重要方法,並認為是數位時代達成整合的必要條件,APEC連結性藍圖正是推動彼此連結之亞太的重要參考。
整合4.0主要是為因應工業4.0時代的來臨,需要進一步整合以讓貨物、服務、資本、科技與知識等在APEC各經濟體與世界各地快速地流動;整合4.0突破傳統貿易協定的架構,不再聚焦以往強調以優惠關稅為中心的貿易互惠協定,範圍更加廣泛,包括貿易便捷化、邊界管理自動化、法規調和、參與全球價值鏈和投資基礎建設(例如:資訊高速公路)等,彼此息息相關。尤其,隨著供應鏈彼此的互賴關係,各經濟體需要更緊密的合作,以承擔各種政治、經濟與法律的挑戰,並因應供應鏈自由化新世紀的來臨。
本文依實體、制度性和人與人連結三大面向,分析APEC主要經濟體近年來在連結性方面進行的相關重要工作與進展,以及我國參與情況與成就。為達成2025年前建立一個無縫、全面連結與整合亞太區域之願景,我國應持續積極與亞太各經濟體攜手推動APEC連結性藍圖,以與APEC各經濟體更緊密的連結。
(一)實體連結
實體連結主要針對基礎建設,日本近年來不斷強調的優質基礎建設重要性仍是聚焦所在,至今也獲得APEC普遍的支持;中國主推的「亞太示範電子口岸網路」(Asia-Pacific Model E-Port Network, APMEN),亦獲得迴響。
APEC、連結性藍圖、整合4.0、供應鏈、貿易便捷化、基礎建設、AEO、數位時代、區域合作、亞太區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