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前瞻廈門自貿實驗區與金門對接的機遇
吳福成 (2016/01/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1期》
過去半世紀以來,兩岸歷經國共內戰、冷戰對峙、和平發展等不同階段,廈門和金門始終都扮演著兩岸關係的先行先試角色。中國第一個地方性台胞投資保障條例就在廈門首先推行,廈門也首先實現兩岸雙向直接貿易和雙向對飛直航;兩岸第一個協議「兩岸紅十字協議」則是在金門簽署,兩岸小三通的人流主要由金門進行中轉廈門,兩岸事務高階官員的「夏張會」也在金門舉行。
近年來隨著中國內部的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以及外部的各種區域經濟整合制定具競爭性和威脅性的新貿易規則,中國已被迫藉由推動沿海的天津、上海、福建和廣東四個國家級自由貿易試驗區來應對,其中福建自貿試驗區又內含平潭、福州和廈門三個自貿試驗區(或稱片區),其中廈門自貿試驗區本質上係面向台灣,也努力要與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對接。
但因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一直在立法院卡關,加上2016年1月總統大選過後,台灣政局即將出現新的民意,兩岸關係發展方向難以預測,也因此,為確保兩岸經貿關係穩定持續發展,金門已積極爭取建立和平經貿特區,並尋求與廈門自貿試驗區對接,以期能在新的兩岸關係形勢之下,發揮兩岸經貿關係先行先試更大的作用。所以此時此刻前瞻廈門自貿試驗區與金門對接的機遇,是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廈門扮演兩岸經貿先行先試角色
從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歷史來看,廈門一直扮演先行先試的領頭羊角色。在過去兩岸關係緊張對峙的時代,廈門於1988年制定了「關於鼓勵台灣同胞在廈門經濟特區投資的若干規定」,台胞在區內興辦企業,可享受外商和台胞投資企業的全部優惠待遇。1994年9月廈門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廈門市台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並於1995年1月1日起生效實施,這是中國第一個地方性涉及台胞投資保障的法規。
1994年8月廈門率先實施台胞「落地辦證」政策,兩年後又實施「落地簽註」政策。同年,廈台間實施了「一票到底、行李直掛」業務,兩年後台北―澳門―廈門航線開通,正式開啟兩岸「換班不換機」的空中實際直航。到了2001年年初以後,廈門、金門「兩門」開展個案海上直航,此一「小三通」模式替後來的兩岸「大三通」鋪了路。
2002年廈門、金門兩地首次實現直接雙向貿易。2005年年初海峽兩岸在分隔了56年後首次實現雙向對飛直航,廈門航空以包機方式搭載184位台商返鄉過春節,從廣州白雲機場直航台灣。參與此次春節包機直航的,還有中國的國航、南航和台灣的華航、長榮等航空公司。
廈門自貿試驗區、金門經貿特區、兩岸經貿合作、一帶一路、自由貿易、產業對接、區域經濟整合、金融創新、基礎建設、政策試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