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歐洲FIT補貼困境對產業之衝擊及影響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歐洲FIT補貼困境對產業之衝擊及影響

賴偉文  (2013/05/16)    《台經月刊第36卷第5期》

   過去歐洲各國之再生能源產業得以迅速發展,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各國多採行電力饋網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eed-in Tariff,簡FIT)的優厚補貼,在這種誘因的驅使下,歐洲各國的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多處於過熱的狀態,甚至可能產生「經濟泡沫」的現象。

   探究各國之所以採用FIT制度補貼以加速再生能源發展的原因,除了因應全球暖化所衍生的對策之外,亦有扶植產業和創造就業的目的。但事實上採FIT制度的優惠補貼措施,各國首先將遭遇到的,就是電價上漲而產生對總體經濟與就業的負面衝擊,而優厚的補貼亦造成政府巨大的財政負擔與電費支出,尤其是近年來歐債危機所導致之各國財政困境,更FIT制度雪上加霜。除此之外,在中國企業之產品價格優勢的傾銷下,更導致近年FIT制度的補貼急速萎縮,進一步擴大各國太陽光電產業營運的潛在風險,太陽光電產業面臨破產的危機。

   FIT制度的補貼困境、經濟的負面衝擊與產業的經濟泡沫等,歐洲曾經發生過的問題也有可能發生在台灣,從我國長遠的再生能源發展來看,這些經驗亦將有助在我國在思考如何建立再生能源體制與發展再生能源產業時,提供啟示與借鏡之處。

 

FIT制度的補貼困境

   歐洲國家再生能源的發展之所以領先全世界,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就是實行FIT制度,所謂FIT,就是政府提供給建置再生能源發電系統者一個較高的購電價格,並持續一段時間,讓投資者可以得到固定的長期報酬。亦即運用市場的力量,快速而有效地增進再生能源的發電量。藉FIT制度這種有效的經濟誘因,推廣再生能源之安裝系統,並帶來了就業機會、降低成本及擴大再生能源市場規模等助益。以全球太陽能光電產業為例,歐洲許多國家(如西班牙與德國等)實FIT制度之後,短時間內2008年時,便快速地成為全球太陽光電之主要市場(1)。
 

1 2008年全球太陽能市場占比

 

   事實上歐洲各國為了普及再生能源,採行提供優厚補貼的FIT制度已有十多年,也促使了產業的蓬勃發展。為了因應這種快速激增的需求,著名的太陽能廠Q-Cells甚至在德國境內建立了名為「太陽谷」的工廠聚集地。由過去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歷程來看FIT制度也確實發揮了該制度原本所預期的效果。然而2012年起,許多歐洲知名的再生能源設備廠商紛紛陷入經營危機,包括德Q-Cells公司宣告破產,風力發電機領域中相當著名的丹麥維斯塔斯風力系統公(Vestas Wind Systems)也陷入經營困境,以及德國西門子公司宣布退出光伏光熱業務等。

   實際上自2008年開始,全球之太陽能電池板市場便已出現衰退的跡象,首先是西班牙對太陽能電池板補貼的年安裝量設置了上限2010年更大幅度修改其補貼政策,包括把大型設備的補貼削45%等,這些下調太陽光電發電收購價格的結果,造成太陽光發電的採用量減98%2012年更暫停新發任何補貼。另外,德國目前也正在實施階段性削減補貼2012年一次性就削減32%。失去FIT補貼制度的市場,出現大量過剩的太陽光電裝置設備,甚至2012年時太陽能電池板核心零件的價格亦暴跌六成。Q-Cells之外,在德國已經有另外兩家中型的太陽能電池廠商破產。

   歐洲太陽能企業之所以相繼陷入經營的危機,其主要原因乃在於FIT補貼制度的削減,日趨膨脹FIT補貼正不斷壓迫著政府的財政。除此之外,因為歐債的危機,其他歐洲各國亦積極而努力進行財政的改革與重建,也進一步導FIT補貼制度急速縮減,甚至有許多人認為,歐洲太陽光電市場的蓬勃發展,只是因為長期制定過高的補貼價格所導致,乃是一種優厚補貼所造成之「經濟泡沫」的虛假榮景。
FIT制度的財政負擔與電力支出增加

FIT補貼再生能源電價上漲財政負擔經濟泡沫太陽能產業風電政策補貼削減產業競爭力中國傾銷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