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中所得陷阱的成因和中國的現狀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3/10/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10期》
中所得國家有多方面困難卻不必然不能再發展
很多國家經濟成長到中等所得水準時出現困難而無法順利再快速成長,這種現象被稱為中所得陷阱。最近Paul Krugman和一些人士也說中國可能出現中所得陷阱。其實經濟發展本來就不保證會一帆風順,很多低所得國家無法發展,高所得國家也常只有低成長甚至停滯倒退,而中所得國家也不必然會卡在某個陷阱。中所得國家確實會遭遇到一些特別的困難,但每個國家的情況並不相同,瞭解各種因素而採取適當的對策,比爭論中所得陷阱的定義及是否存在更為重要。
可能使中所得國家成長趨緩的原因,有些是當初促進成長的因素因為成長而漸降低或消失,有些是所得增加後才較會感受到的瓶頸,有些則只是時代環境恰好發生的不利變化。中國在這幾方面確有一些使成長低落的因素,能採正確的方向改善愈多因素,經濟停滯的可能性就會下降。
基本的困難是無法達到原有成長率甚至引起惡性循環
用簡單的經濟成長理論來看,一國要經濟成長必須要有更多資本來增加生產,而資本的增加要靠投資,投資的資金則來自儲蓄。因此當一國達到某個經濟成長率,而使它的儲蓄所能支持的投資足以讓生產的成長率不低於目前的水準時,經濟就可以進入一個好像自動會成長的階段,也就是經濟可以起飛。但原先順利成長的中所得國家若儲蓄率下降,儲蓄不能全部轉成投資,或者同樣的投資率變成只能達到較低的經濟成長率,經濟成長率即可能下降,並引發儲蓄率、投資率和成長率進一步下降的惡性循環,而被視為掉入中所得陷阱。
中國沒有儲蓄不足的問題只怕投資效率太低
所得增加到中所得而使儲蓄率下降的情況較為少見,中國的儲蓄率甚高,這問題較小。但中國過去有些投資資金來自外國,所得成長及稍後會討論的一些問題有可能使國外來的資金減少。從金額來看,這影響應該也不大,但若它帶動發展方向及信心和投資機會的力量因而減少,影響就會較大。而儲蓄要轉成投資中間有甚多要經過金融機構的放款或政府赤字。中國過去這些年累積的民間負債和各級政府負債都極高,儲蓄轉成投資的能力很可能會因高負債的風險而受到限制。
所得成長後依理論和歷史來看,生產的資本密集度都須增加,也就是多生產一元所得所需的投資金額常須增加,因此就算儲蓄和投資占總所得的比例不變,能達到的經濟成長率仍會下降,甚至和經濟起飛時相反,產生持續下降的惡性循環。中國因為儲蓄率甚高,理論上可以再提高投資率以維持成長。但中國的投資率也已經超高,所以更可能的對策是降低目前投資不當或浪費的問題,使同樣的投資率在更高的資本密集度之下仍能支持原來的生產成長率。
中所得陷阱、經濟成長、儲蓄投資、技術創新、成本上升、人口紅利、制度瓶頸、產業升級、貧富差距、全球自由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