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APEC與東亞區域經濟合作
張遠鵬(作者為江蘇社會科學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2008/11/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11期》
APEC五個運作機制
(一)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1993年開始舉行的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是亞太經台合組織最高級別的會議。每年召開一次,在各成員間輪流舉行。
(二)部長級會議
部長級會議在每年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前舉行。會議的主要任務包括:為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召開進行必要的前期準備;貫徹執行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通過的各項指示;討論區域內的重要經濟問題;決定亞太經合組織的合作方向和內容。
(三)高官會議
高官會議是為亞太經合組織的協調機構,每年舉行三至四次會議,由各成員司局級或大使級官員組成,提出議題、交換意見,協調看法,歸納集中,然後提交部長級會議討論。會議主要任務是負責執行領導人和部長級會議的決定,並為下次領導人和部長級會議召開做準備。
(四)委員會和工作組
高官會下設四個委員會,即:貿易和投資委員會、經濟委員會、經濟技術合作委員會和預算管理委員會。高官會還下設貿易促進、貿易和投資資料研究、工業和科技、人力資源開發、能源、交通運輸、旅遊、漁業等11個工作組,從事專業活動和合作。
(五)秘書處
1993年1月在新加坡設立,為APEC各層次的活動提供支援與服務。秘書處負責人為執行主任,由APEC當年的東道主指派。
APEC秉持開放、靈活、漸漸、自願與協調相結合的原則。奉行“開放的地區主義”和非歧視原則;各成員根據各自經濟發展水準市場開放程度和承受能力對具體產業和部門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進程做出靈活、有序的安排;APEC目標是長期的,實現目標是循序漸進的;在自願的基礎上單邊採取行動和執行集體行動,即自願和協調相結合的方式(注1)。
APEC成立以來所取得具體的成績
(一)在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方面
1993年至今,APEC成員的關稅水準大幅度降低(詳見附表);非關稅壁壘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削減。按照太平洋經濟合作委員會(PECC)1999年的研究,APEC成員採取了實質性的措施來降低非關稅壁壘;APEC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WTO進程。較為成功的例子是1996年通過了《資訊技術協定》(ITA)。這一協定不僅推動了在WTO中達成同樣的協定,而且大力促進了亞太地區資訊技術的貿易。投資體制進一步開放。通過改善投資環境,開放國內市場和對外投資,亞太地區成為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地區。2002年起APEC開始啟動對各成員單邊行動計畫(IAP)的同行評估,在自願的基礎上對各成員IAP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其目的在於檢驗各國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所取得的成果。
APEC、貿易投資自由化、經濟技術合作、區域經濟整合、茂物目標、貿易便利化、非關稅壁壘、資訊技術協定、結構改革、企業社會責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