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以開放資料應用強化政府治理的國內經驗
戴彗紋 (2022/08/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8期》
資料已與土地、資本、勞動力、石油並列為重要之生產要素,各國政府也透過開放資料創造新的商業機會,當資料能被廣泛共享時,社會所能獲取的整體利益將最大化。然而,資料是一種無敵對性(non-rival)商品,可以同時存取且重複使用,而不會影響資料品質或冒著耗盡的風險。從歐盟調查指出,全球資料量增幅驚人,自2018年的33ZB(注1),預估到2025年資料量將達到175ZB,足足成長了5.3倍,然而,卻有高達八成的資料從未被利用,存在極大開發空間。
歐盟為促進資料經濟的發展,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於2022年2月23日公布「資料法」草案,賦予消費者及企業握有更多的資料控制能力,提出誰能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存取資料,這將成為數位化的重要原則,是助於建立一個既堅固又公平的資料驅動經濟,同時引導歐盟企業數位轉型。「資料法」是透過確保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獲得對其數據的控制權,並確保更多數據可用於創新用途,同時保留對數據生成進行投資的激勵措施,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數據在經濟中的價值。
英國開放資料研究院(Open Data Institute, ODI)在智慧數據創新指南(Smart Data Innovation Guidebook)中提到,應讓資料儘量透過開放、共享,包括跨部門和跨領域的數據流動、以智慧化與問題分析激發創新解決方案,透過資料生態系統可以用來更好地了解議題和面對挑戰,例如改善公共衛生、應對氣候緊急情況和改善消費者福祉。
數位轉型改變了世界經濟運作的方式、政府正面臨許多社會包容挑戰,隨著政府對這些議題的回應,進而了解到資料價值的重要性。然而,公部門資料的開放會刺激私部門的創新,基於資通訊技術的進步,其應用範圍非常廣泛,透過以「資料」為核心,專精於各個產業的應用,結合或創造不同「資料集」以提供解方的垂直議題,如:智慧城市、智慧建築、醫療保健、交通運輸、智慧農業、智慧交通、金融等。
依據OECD數據驅動公部門治理報告中提到,政府透過數據支持政府決策,有以下三個領域可以創造新機會:(1)預期治理(Anticipatory governance):政府透過資料,以因應未來會面臨的風險提前做好準備,以降低新出現的風險與危機;(2)政策服務的設計和提供(Design and delivery):資料可以協助我們理解問題、吸引民眾參與和以改善公共服務的重要途徑,創造一個強而有力且有實證基礎的決策依據;(3)績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提高公部門的效率和提供一個更好地評估政策與影響力的做法。
以下將依據三個機會方向,整理國內現行開放資料應用之成果:(1)最常見的是以競賽方式,讓各界看到資料在各種不同的使用情境下,是如何改善社會環境與提升政府治理、創造經濟效應,以總統盃黑客松(注2)歷年卓越團隊為例;(2)透過公部門資料整合私部門資訊,打造新商機,以交通部運輸資料流通服務(TDX)為例;(3)以監理沙盒方式進行,以金融科技議題為例。
效率提升:資通訊科技強化數據驅動新的數位治理模式
科技演進降低了政府使用數據決策的技術門檻,使得善用數據的好處更加突顯出來了,讓政府有能力可以做到以前欠缺數據而做不到的事,改善政策服務的設計和提供(Design and delivery)。
開放資料、數據驅動、政府治理、數位轉型、資料應用、政策創新、預期治理、公共服務、數據經濟、智慧城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