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觀點】人工智慧時代來了嗎?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6/05/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5期》
受到全球關注的電腦人腦圍棋大賽,最終谷歌(Google)公司的超級電腦AlphaGo以四勝一負幾乎壓倒性戰績擊敗韓國棋王李世石。賽前原本看好人腦的人比較多,沒想到AlphaGo先連下三局,3:0就決定了勝負,成為世界眾多媒體的頭條新聞,許多不關心人工智慧的人紛紛開始擔心,電腦取代人腦的時代真的來了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十分難回答,如果問「人工智慧的時代來了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事實上人工智慧已經慢慢與生活結合,過去幾年來,Google、微軟、IBM、Facebook、蘋果、Amazon、Yahoo等全球最重要的科技大廠,陸續推出許多人工智慧的發明,包括:Google翻譯、個人語音助理、Google的無人駕駛車、不需操控的無人機、可以人機互動協作的工業機器人、診斷癌症、股票自動交易,都是人工智慧應用的產品。
更廣義的來說,「工業4.0」、「智慧城市」等的推動也與人工智慧息息相關。根據德國的工業4.0報告(2013):「未來的智慧工廠在每個生產環節、每個操作設備都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可自動化完成生產線操作。且每個設備都能相互溝通、即時監控周遭環境,隨時找到問題加以排除,也具有更靈活、彈性的生產流程,因應不同客戶的產品需求」。只要輸入產品需求,就能自動生產到好,甚至送到客戶手上,這樣的系統當然也算是人工智慧。
但如果問「人工智慧將會取代人腦嗎?」,答案就值得進一步探討。
首先,AlphaGo不是用「暴力運算」打敗韓國棋王。雖然人工智慧在許多的智力遊戲,包括:西洋棋、跳棋、撲克和益智問答Jeopardy都先後戰勝人類,但過去電腦的勝利基本上是採用數學和邏輯推理方法,把每一種可能的路徑都走一遍,從中選出勝率最高的走法。這種透過大量、快速運算的「暴力運算」模式,十分符合電腦的特性。也就是說,過去的勝利可以視為電腦硬體設備速度和計算能力的突破。
但被喻為世界上最難思考的遊戲圍棋則不同,據計算,圍棋每回合有250種可能,一盤棋可長達150回合,最多會有10的170次方種局面,遠比目前全宇宙可測得的原子數約10的80次方還多很多,加上「打劫」等特殊規則,且又涉及很多局勢判斷。在賽前,專家紛紛預測就當前的科技水準,電腦至少要再十年才能打敗人腦。
但打造AlphaGo的DeepMind團隊利用的類神經網絡系統運算方式,結合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成功突破藩籬,標誌著人工智慧已經不再局限於「暴力運算」模式。
其次,AlphaGo的成功不是單一種技術的成功,而是許多種智慧技術結合的產物。由最簡單的架構來看,AlphaGo可以分成兩個大腦:「策略網路」(policy nets)與「評價網路」(value nets),而且這兩個大腦下還有許多的子網路透過各種方式來輔助決策。
AlphaGo、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神經網絡、圍棋對弈、工業4.0、智慧城市、自動化、勞動市場變革、未來科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