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全球經濟危機與亞洲情勢分析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全球經濟危機與亞洲情勢分析

邱達生  (2009/06/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6期》

金融危機衝擊全球經濟結構

國際金融市場藉由金融衍生性商品交易的快速成長,其帳上規模早已遠遠超越世界實體經濟的總值。而全球金融市場的連結越緊密,雖然在高槓桿與高風險的伴隨下,獲利機會越高;但在同樣的條件下,挫敗的機率也隨之增加。當次級房貸金融危機於2007年3月在美國發生之初,大部分的亞洲國家並未受到直接衝擊,反而是強調金融自由的歐美國家首當其衝。所以在這個時期,部分經濟學家開始認為亞洲國家在中國的高成長帶動下,與歐美國家的經濟衰退出現所謂的「脫鉤」(Decoupling)現象,而足以免疫於次級房貸的衝擊。然而當次貸風暴衍生的信用緊縮迅速發展為金融海嘯;再由金融海嘯擴大成全球經濟危機而導致市場需求大幅下滑之後,以貿易為導向的亞洲經濟體開始感受到景氣下滑的壓力。

2008~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之劇,令多數經濟學家始料未及,更令各國財經決策者措手不及,評論家更一再地表示目前經濟危機的衝擊力道,絕對不下於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一般而言,巨大衝擊常會誘發結構改變,或稱為「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經濟危機是否將改變全球的經濟結構或經濟秩序值得進一步觀察,而亞洲國家雖然受到危機衝擊,但在全球經濟勢力重新洗牌後,其在世界舞台的角色頗有轉型態勢。


全球經濟危機的緣起

全球金融風暴擴大為海嘯,已經在2007~2008年造成國際金融市場震盪,並且還進一步衝擊世界各國2008~2009年的經濟景氣,形成全球經濟危機。這一波全球經濟危機爆發的遠因可以追溯至1999~2000年爆發網路產業泡沫化危機,當時美國聯準會(Fed)為了刺激景氣,採用寬鬆性貨幣政策,以降低借貸成本,企圖拉抬經濟成長。然而卻因為貸款利率低、次級房貸盛行,導致房市交易過熱,形成房市泡沫。接下來為因應房市帶動過熱景氣可能引發的通膨潛在危機,Fed在2004年6月分起改採持續升息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在借貸成本隨著利率上漲而大幅攀升,次級房貸戶在開始攤還本金時,出現無法償付的狀況,於是美國在2007年第1季末爆發次級房貸風暴。

Fed前主席Alan Greenspan任內與歐美先進國家過度強調金融自由,導致包裝自次級房貸的衍生性商品以高槓桿與高風險的形式擴散至世界各地。此外因為金融衍生性商品層層包裝、環環相扣的性質,所以次級房貸風暴衝擊影響既深且遠。當次級房貸風暴爆發,市場出現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過度賣壓,造成金融市場震盪,而各國金融業者為求自保,開始緊縮信用。由於流動性不足,引起投資與消費的萎縮,造成世界經濟衰退。

雖然金融風暴由美國引爆,但由於國際間貿易與金融的緊密關係、相互連結,所以全世界經濟體幾乎都受到影響。首先受到衝擊的是歐美的金融市場,在信用市場緊縮影響下,接下來是歐美主要市場的需求下滑,導致亞洲出口銳減。而歐美國家為求自保,紛紛祭出「金融保護主義」(Financial Protectionism),亦即透過金融機構的規範,將資金抽離新興市場,以將資金留在自己國內作為提振經濟景氣的基礎,例如:2008年流入新興市場的資金,比2007年的流入總額減少60%。因此在全球經濟危機與金融保護主義的雙重衝擊下,亞洲國家,特別是部分新興市場尤感雪上加霜。

全球經濟危機金融海嘯亞洲經濟通縮保護主義零利率政策內需刺激金融市場貿易逆差經濟振興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