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創新理論看「前瞻」如何引領創新議題的聚焦
高仁山 (2010/07/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7期》
台灣於2008年甫進入創新驅動階段,從過去幾年的觀察,我國創新系統運作效能頗佳,在投入、過程、產出等各面向均有進步的跡象,但是在轉化創新成果到社會經濟利益與競爭優勢時似乎遇到瓶頸。我國的科技發展與創新系統運作需要蛻變,然而大幅度的改變亦非一蹴可幾,需要逐步的改變經濟發展與競爭思維,引導創新系統運作的概念與內涵產生質變,才能引發正向的動態循環。
世界經濟論壇(WEF)指出,經濟發展是不斷持續改善的動態過程,以不同階段逐漸演化,遂其於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將全球超過130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要素驅動階段,第二階段為效率驅動階段,第三階段為創新驅動階段。在三個階段當中,維持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及競爭力的要素不同;在第三階段,創新系統的運作趨於完備,除了由前兩個階段累積的要素及運作效率之競爭優勢外,更重要是以產生的知識資源,包含科技與創新的各項要素,透過獨特的競爭策略,取得競爭優勢,創造經濟利益。
本文主旨在於透過創新系統、創新政策、前瞻(Foresight)的理論與實務端文獻研究,探討從前瞻計畫聚焦創新議題,引導創新系統發展方向,致使系統運作更有效的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
創新系統的運作與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關係
根據創新系統理論,創新及科技發展的過程,可視為創新系統間,包括產業、大學、研究機構及政府,一系列的動態發展與組合關係(Lundvall 2010; Edquist 1997)。
若是從不同的面向來看創新系統的運作,其實可以帶來一些不同的意涵,比如說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創新系統可以用投入、過程、產出、結果(outcome),以及對社會層面所產生影響(impact)的面向來分析,也就是資源的投入,透過有效率的轉化過程,最後創新與研發的成果,能夠替社會帶來正面的效益,包含經濟效益、創新環境營造的效益、創新能耐累積的效益、人才培育的效益等等。若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創新系統,其實創新系統的運作成果不外乎是希望創造一個社會學習的平臺以及生態,形成社會網絡間的聯結,達知識擴散,以形成學習型的知識社會。若是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看創新系統,創新系統的運作,也就是希望能夠透過科技研發與產業成員間的互動與接力,連結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商業化,直接或間接獲取經濟上的利益。
從以上的幾個觀點來看,目的都是希望透過創新系統的運作過程來強化與加深國家內在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對於國家與社會的發展需求有所因應,同時能夠在創新系統的運作過程中,深化系統成員彼此間的互動關係,凝聚彼此間的共識,以產生整體的發展動能。
另一方面,如果從外在的競爭環境來看,創新系統的運作亦是需能夠因應國際情勢的變化,所產生的新趨勢、需求或者是競爭態勢的改變,瞭解競爭對手的實力,衡量本身實力的強項、弱項、威脅及機會,擬定競爭策略,探索及擷取世界上的新知識及科技,甚至是創新方法,調整創新系統的發展方向以及內涵,強化研發、生產與行銷能耐,提升整體產業的生產力。
科技前瞻、創新政策工具、系統失靈、資源優先順序、創新策略規劃、政策聚焦機制、國際競爭力、決策參與平台、跨領域整合、創新議題設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