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共通性基礎技術與其經濟影響評估初論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共通性基礎技術與其經濟影響評估初論

張峰源  (2006/04/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4期》

前言

李家同、吳誠文、宋震國、萬其超等四位教授向經濟部提出台灣長久面臨關鍵零組件大量入超與關鍵技術受制於外的問題,故四位教授共同建議經濟部發展共通性的基礎技術,李家同等四位教授認為共通性基礎技術,乃是某種產業中各種產品所共同需要的技術,屬於工業的基礎公共建(infrastructure),例如電機工業之線路設計;機械工業之機械設計、機構設計、精密沖壓成型、熱處理技術、成型技術、模具加工、自動控制;化學工業之分離技術、攪拌技術,此種技術發展難度極高,需有長遠計畫。

然而此種近乎概念式之工業技術發展理念,若要以政府行政措施加以落實,對於工業技術行政部門及工業技術研究單位則是一項挑戰,需要從目前工業正在發展中之工業技術,尋找共通性高之技術,而長期推動。

然而此種近乎工業技術普查的調查工作,工程浩大,需要長期進行,比較實務之方式是從我國優勢工業中,如紡織、汽車、數位硬體、機械設備、通訊產業、石化產業、影像顯示、半導體等,分析其工業項下之產品,並展開這些產品項下之技術,尋找跨工業、跨產品之共通性技術,透過計算模型,分析這些技術之工業關聯度,再計算關聯效益。

本文從深耕工業技術於國內的角度,探究共通性基礎技術之重要,並初步介紹篩選想法,以期透過篩選機制,選出我國工業發展所需之共通性基礎技術,並能深耕這些技術,提升我國工業技術水準,並能對工業產品的價值產生影響,以期能提升我國工業產值。

 

背景說明

相較於世界工業先進國家均具百年以上工業發展歷史,大多設有專業的研究機構或大學、企業,長期深耕工業技術,可以持續不斷發展高階高值之零組件及設備,以維持工業產品競爭優勢,例如美國杜邦公司Du Pont,成立1802年),荷蘭飛利浦公司Philips,成立1891年)及日本電氣公司NEC,成立1899年)皆為成立百年以上之公司,深耕技術,可推陳出新產品。

我國工業發展歷史較短,50餘年,如中油公司成立1946年、中鋼公司成立1971年、半導體、資訊、光電及通訊科技業者成立為1980年以後,我國工業需要借重別人的技術、材料、關鍵零組件或設備來發展自己的技術或產品,這是工業後進者必經之路。

共通性基礎技術工業發展技術創新經濟效益工業產品水準提升技術篩選產業群聚效應基礎研究工業技術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