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綜觀政府三通決策思維——專訪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劉德勳副主任委員
採訪/周嫦娥 ‧ 李繼宇 整理/薛美芳 ‧ 黃鈺婷 (2006/02/06) 《台經月刊第29卷第2期》
政策考量與協商困境
‧可否請副主委說明,政府擬定三通相關政策的主要考量因素為何?和對岸協商有什麼困難?
(一)全民共識凝聚不易
目前一般都把「三通」問題簡約成為「開放」與否,立法委員也提案修正兩岸條例,要開放直航,其實這個議題本身是國家整體發展趨勢上重要的環節,牽涉到國家現況與未來發展,所需考量的面向從個別產業、總體經濟活動,到社會、政治等因素。三通所涉及的國安因素也不僅是單純的「國防」問題,還包括經濟、社會等層面的安全,是整體安全與穩定的概念。
由於三通涉及的面向如此複雜,實需在立法院或朝野間能有一平台可進行討論與溝通,務實地討論「三通」或「直航」等議題,以凝聚各方共識。但目前實難有進行政策分析與溝通的機會。
三通是一種機制的建立,政府必須對全民負責,考量現況問題的解決與未來發展的方向,不管哪一個政黨執政都必須面對這個問題。但因現在台灣社會多元,要凝聚共識本就困難,加上大陸逐漸對運用台灣政治現況操作兩岸問題的技術成熟,要理性討論、凝聚全民共識就更為困難了。
92年政府提出「兩岸『直航』之影響評估」,從經濟、貿易、投資、產業、國防、政治、國際關係、社會等不同面向探討其可能的影響。例如對大陸市場依賴度日益升高導致台灣與大陸經濟連動效果及風險的增加,對大陸經濟傾斜導致資金及技術人才大量外移、產業外移,造成結構性失業。產業面即便可擬定配套措施來因應,航線定位問題仍是最大的困擾。這其實與意識型態無關,而是涉及到通航時法律適用問題,該適用「國內法」或政府間協商結果為依歸。若以「國內航線」定位,屆時適用的若不是台灣的「國內法」,相信無論朝野誰都不敢接受這樣的條件。
(二)對岸姿態高,口惠實不惠
如果朝野不能就大陸政策凝聚共識,對岸的姿態只會愈高,兩岸間關係突破的可能也就愈低。對岸對台政策的緊縮不只展現在國際外交場合,即使是兩岸間既有的互動也是如此。例如依據民國82年兩岸文書驗證協議,由海基會進行我方法院公證後文書的驗證,本來一直都沒問題,但三年前對岸開始退件,原因竟是法院公證鋼印有「中華民國」字樣。雖然我方正逢修正公證法,加了民間公證人管道解決這個問題。但即使如此,民間公證文書中若提及「中華民國年月日」字樣一樣退件,由此可見對方政策的緊縮。相對的我方卻因事關民眾權益,從未因對方文件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而杯葛。
兩岸三通、國家安全、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經濟效益、直航政策、產業發展、大陸政策、經貿開放、政策共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