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經商環境重整,再造企業亞洲樞紐之夢
李佳頤 (2012/04/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4期》
全球經濟受到金融海嘯的席捲,國際投資能量下滑,企業活動趨緩,雖然企業面臨了嚴峻的經商環境與條件,但在這關鍵時刻,卻促使更多國家藉此大力推動許多政策及法制面的改革,好協助企業在景氣轉好時能掌握起飛的時刻。過去台灣制定許多特定區域內的獎勵政策,多半是以製造業屬性為主,然隨著產業結構的逐步轉變,政策的適宜性、目標性,儼然將成為政府需重新思索的工作。
全球各國正加速經商環境的改革
根據2010年世界銀行的觀察,全球各國自2003年以來就一直積極地改善國內經商法制的環境,在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間,共計有131個國家推動共計287項改革,成長了20%;此外,2010年經商環境評比有大幅度進步的國家,如馬來西亞、哥倫比亞等,更以提升經濟及企業競爭力作為長期政策,同時亦納入商業法規的改革。
由此觀察各國皆將打造親和、有效率的經商環境,作為政策推動的首要目標,其目的就是希望提供企業更為便利和效率的營運環境,以期企業的進駐帶動國內經濟的成長,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建立良性的產業動態循環。
推動企業獎勵政策以吸引跨國投資
雖企業活動為當地市場創造生產毛額、帶來就業機會,然而在現今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企業若僅仰賴產出面的營收表現,在面對景氣循環波動的低谷時,可能會面臨經營風險;而具系統性且有效率的成本管控,則可以適時地協助企業度過景氣寒冬,因此,尋找一個接近市場並能有效取得市場分析資訊、為企業帶來正向效益,卻又不會讓企業整體營運成本太高的經營據點,對於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公司而言,更顯重要。
有鑑於此,各國除了針對欲推動的產業進行獎勵政策外,部分亞洲國家也積極鼓勵企業以設立營運總部的方式進行投資,希望藉由其具備跨國運作模式的know-how技術引進國內市場,不僅增加軟硬體設備的投資、勞動市場的增額僱用量,並能因企業總部本身的高附加價值運作型態,為當地市場注入充沛的高階勞動人力,維持經濟成長。
(一)新加坡
新加坡的營運總部企業獎勵政策,在2002年開始實施,分為區域總部(Regional Headquarter),以及國際營運總部(International Headquarter)兩類,而兩者在新加坡所享有的優惠差異在於國際營運總部的稅率優惠較區域總部來得更低,甚或可進一步視該總部企業對新加坡的經濟投資貢獻,再與新加坡的官方單位協商繳納的稅率。
由於新加坡整體經商環境相當的貿易自由化,該國市場對於IP管理、法律保護相當嚴謹,具有國際化視野又富彈性的教育體制,讓國際跨國企業的管理階層之家人能在新加坡享受與母國相近的教育水準。此外,新加坡除了對總部企業有更為優惠的稅率外,更與50多個國家簽署了避免雙重課稅協定,以及30多項投資保障協定,使得企業在新加坡的整體企業經營成本,具有絕對的營商優勢。
(二)中國上海
2002年上海市在中國商務部的支持下,率先在全國展開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試點工作,提供包括稅及非稅率的政策優惠。2008年,根據國家政策的調整和跨國公司業務發展的新需求,上海市政府修訂並發布「上海市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的規定」及其配套政策,積極促進總部經濟的發展。而為完善投資環境,上海市商務委員會認真貫徹國發九號檔,進一步簡化和規範外商投資審批、在浦東新區等區縣開展並聯審批試點工作、對上海外資網上辦事系統進行升級和完善、對2006年版的「外商投資專案審批管理實務手冊」進行修訂,為外商投資企業辦事提供更多便利。
總部經濟、營運總部、租稅優惠、自由經濟區、外資政策、區位選擇、國際競爭力、經商環境改革、企業誘因、跨國投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