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建構台灣新型態產學合作衡量架構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建構台灣新型態產學合作衡量架構

​​​​​​​巫承育  (2022/08/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8期》

背景

傳統的產學合作通常是指單向線性的知識移轉過程,偏重在將大學研發成果轉化成產業可用的創新,強調研發成果產業化。然而,隨著創新理論的演進,人們逐漸發現到創新不再是單向的過程,而是大學和產業之間需要頻繁且反覆的互動,產學合作效益也不只是為了經濟發展,而是擴大到多元價值,例如OECD (2019)報告就指出產學合作已經由單向的知識移轉,轉為強調雙向、互動關係的共同創造(Co-creation);數位科技引發的開放式創新,也改變企業參與產學合作形式;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亦鼓勵產學雙方朝解決重大社會挑戰的目標前進。

整個創新系統要能持續發展,產學合作依然是關鍵機制,只是產學合作的概念不能單純強調大學和產業的單向發展,而需要開始有些改變,衡量產學合作的績效也不能只有研發成果產業化,而是會涉及到創新成長、社會包容與環境永續。

對此,歐盟正在發展一套衡量新型態產學合作的評估架構。歐盟已經發現僅考慮產業化的量化指標,並不足以衡量產學合作的複雜性及長期影響。目前歐盟正規劃為產學合作訂定核心數據及一致性的定義,讓歐盟成員國得以進行比較和分析,不僅可以比較各國在產學合作的整體情況,也能評估社會和經濟影響的價值。

近年來政府為強化產學之間的鏈結並銜接學用落差,陸續推動創新型產學合作計畫,目的就是強化產學銜接,促進研發成果產業化。如果以傳統產學合作概念,產業化的量化指標必然是衡量產學合作政策效益的重點。然而,當我們期待國內的產學合作概念也能由單向的創新創業與技術移轉,轉型為雙向關係,也強調社會創新與國際合作等,同時發揮創新、包容與永續的效益時,所採用的評估指標必然也有所不同。由於直接套用歐盟產學合作評估架構的門檻很高,無法實質幫助政府評估產學合作政策效益。對此,本文從過去實務經驗觀察,提出一套簡易評估架構,協助政府以永續創新為目標,衡量新型態產學合作效益。


國內常見的產學合作指標

教育部自2015年起建置「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及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皆開始調查與累積台灣產學合作相關數據,如蒐集學校獲補助各類計畫、承接(非)政府產學合作計畫、智權產出與授權收益、新創公司與其技轉比例分析等概況。這些數據是台灣產學合作的重要資訊,可以展現研發成果產業化的成效。本文以產學合作經費、專利保護與成果運用為例,簡要說明這些指標對產學合作的意義與最新數據現況。

產學合作評估架構永續創新指標設計內部環境活動指標社會效益智財運用經濟影響創新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