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美國大選非常引人注目,除了各候選人合力上演了一場精彩的總統寶座爭奪戰外,在“布希主義”造成眾多負面影響的情況下,美國將往何去也是全世界關心的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打著“改變”的旗號入主白宮,這也進一步推動了人們對美國未來政策走向的猜想。雖然現在談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走向仍嫌稍早,因為貝拉克.歐巴馬畢竟尚未宣誓就職,但是,如果我們緊緊跟蹤大選前後的政策爭論,認真分析美國面臨的內外環境,仔細觀察新政府組閣時所透露出的各種資訊,那麼也許還是可以看出美國新政府對華政策走向的一些端倪。本文試圖從美國新政府面臨的內外環境、中美關係的現狀、美國對華期待,以及中美關係中的不確定性等四個方面,初步評估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走向。
美國新政府面臨的內外環境
即將上台的美國新政府所面臨的是一個與八年前小布希政府上台時迥然不同的內外環境。
首先,冷戰結束時美國享受的政治紅利已消耗殆盡,而“反恐戰爭”的擴大,則使美國進一步失去了在“911”事件後一段時間內獲得的道義支持。美國的軟實力由於新保守主義和布希主義大受挫折,美國的全球領導能力深受懷疑。
其次,美國在戰略上由“反恐戰爭”而擴張過度,其財政狀況嚴重惡化。柯林頓政府結束時,美國有約2,541億美元的預算盈餘(注1),而到2008年10月,這已轉化為高達4,550億美元的赤字(注2)。如此巨額的財政負債加上前景尚不明朗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在現階段削弱了美國對外戰略的物質基礎。美國新政府將不得不更加關注由金融危機引發的諸多國內問題,如失業、醫療保險、教育、移民等。
第三,美國在戰略上仍受到伊拉克戰爭的束縛。當選總統歐巴馬及其顧問群在競選中很早就提出要撤出伊拉克(注3)。但是,其所謂的負責任地、穩妥地撤出伊拉克,不應該被理解為美國要放棄伊拉克和中東,因為以伊拉克為代表的中東地區有著美國無法放棄的核心利益。美國新政府要做的,實際上是通過合理地部署反恐陣線來重新掌握戰略主導權。然而,無論是從伊拉克撤軍,還是重塑美國的反恐和中東戰略,都非簡單之事。這些問題至少在新政府初期將占據其對外關注的主要部分。
因此,雖然在2008年大選中,尋求改變的知識界熱衷於以全球化和自由國際主義觀點來闡釋美國未來的對外政策,歐巴馬在組閣時也大量引入了原柯林頓政府的高官和智囊,但是新政府的對外政策是否能參照前柯林頓政府的機制主義十分讓人懷疑,因為美國當前面臨的內外環境畢竟與柯林頓政府時期已大相徑庭了。
值得注意的是,歐巴馬在多次訪談中談到他讚賞老布希政府的現實主義外交政策(注4)。也許回到現實主義就是對新保守主義背離美國外交傳統的最好回應(注5)。歐巴馬的現實主義風格和務實作風也是探討美國未來對華政策中需要考慮的因素。
中美關係現狀
中美關係在2008年大選中再次沒有成為爭論的焦點。這一方面反映了美國目前所擔心的主要問題並非來自中國,而另一方面也說明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對保持對華關係穩定具有一定共識,或者說,中美關係已經形成了某種為美國兩黨和中國所接受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