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防波堤塌陷!——金融監理再檢視
王勤銓 (2008/06/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6期》
隨著電腦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多樣化金融商品需求的刺激下,金融商品透過不斷的創新、組合與包裝,造成衍生性金融商品本質愈來愈複雜,商品的風險更加難以掌控。而資訊科技和網路的發達,金融交易24小時均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交易,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得全球金融市場更加緊密的結合,然倘若發生重大風暴與危機時,全球市場亦可能受到巨大衝擊與牽連。
次級房貸的風暴已經造成整個證券化市場甚至金融體系一個巨大的衝擊,與1998年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所產生的影像來看,次級房貸風暴可謂金融證券化發展以來,第一次且重大的金融危機。在此兩個事件中,次級房貸危機造成了全面性證券市場結構、制度與規範的影響與改變。以LTCM事件來看,其促使避險基金以及交易對手間有關金融商品評價的問題,而次級房貸危機讓我們再一次檢視金融證券化基礎發展與衍生性金融商品風險揭露等問題。依據各界觀點,其問題可以由銀行放款加轉銷(Originate and Distribute)模式的效率與運作來探討。基本上,在次級房貸泡沫重創金融業原因出在於銀行涉入太多具有複雜度極高、評價困難且風險難以掌握與了解的證券化衍生性商品,將來有可能會思考是否需要回歸到傳統基本營運模式,切實了解放款對象、從事單純的傳統存放款業務,並且銀行本身應承擔大多數的風險。除了銀行本身營運制度與規範的問題之外,Basel II資本適足率內部模型與債券評級仍有再加強與修訂的必要。
現階段監理規範與調整
目前國際各國相關單位,仍不斷思索次級房貸風暴所產生的相關問題,並了解每個關鍵的問題,並提供可以抑制危機擴大的方法。然在金融監理的角色部分,英國央行作法為大幅改變其監管政策,以解決英國銀行業的流動性問題,並加強金融監管,以避免再發生信用危機。在美國方面,美國財政部目前規劃改革大蕭條時代所沿用至今的金融監管制度,將規劃投資銀行納入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監管。面對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角色的改變,亦將促使美國監管當局必須更廣泛思考整個金融監管的架構。而鑒於金融不斷創新,許多金融公司的業務與行為與銀行差異縮小,在面對到任何可能直接或間接使用重貼現窗口的金融機構,都必須思考是否應該納入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監管。美國財政部目前針對美國金融監理制度,推出重大的改革方案,大大加強聯邦準備理事會之穩定市場功能,同時建立新的金融監理架構。
以美國未來將規劃的金融監理藍圖來看,過去美國銀行、證券公司與保險公司的傘狀監理結構已經過時,聯邦準備理事會應該獲得更大的權力且擴大監管銀行以外的金融服務公司。美國財政部目前建議聯邦準備理事會可以區分兩大功能,一是作為銀行最後貸款者、滿足銀行短期資金需求的「貼現窗口」的「正常」功能,一是提供融通、阻止資金短缺與恐慌的「穩定市場」功能。在金融服務公司變得愈來愈大、愈來愈複雜且愈來愈難管理下,聯邦準備理事會要做好市場穩定監理機構的任務,必須能夠評估整個金融體系的資本、流動性與融資作法,亦必須評估這些策略對整體金融穩定的衝擊。金融改革最重要的將是要把美國整個金融監理整合為三個機構,除了加強聯邦準備理事會在穩定市場監理的職責外,還需創設金融監理局,監督全國銀行、儲蓄機構與信用合作社,取代目前分由五個機構管理的局面,以及負責監管企業營運與消費者保護的機構。
因此,就美國未來金融監理的改革方向,應制定更有彈性、更善於適應變化、且能夠更有效處理不可避免的市場崩解,以及保護投資人與消費者的結構。綜觀而言,可以看出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的地位將大幅提升,且金融機構與制度將面臨整合與重整,以加強職權與及提高集中監理的效能。似乎亦可推斷,以目前國際重要國家的金融監理一元化的趨勢,以及面對目前金融機構跨業經營、業務界線愈來愈模糊與複雜下,一元化的監理機制可能會慢慢改變過去美國以聯邦準備理事會為核心的傘狀式(Umbrella Supervision)與功能性監理,取而代之的為美國將所有的資源與重心集中在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手中,以確實掌握各類金融機構的金融行為,且避免所謂監理漏洞的情況發生。
金融監理、次級房貸、巴塞爾協定、聯準會、衍生性金融商品、信用評等、銀行風險、監管機構、資訊揭露、金融穩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