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經濟成長與人群福利
施建生 (2012/08/09) 《台經月刊第35卷第8期》
福利的享用是人群所期盼的,要使之成為事實,自須有眾多的貨品源源不斷地供應,而要達到這種情形則有賴於經濟成長。因為所謂經濟成長是表示一個經濟社會能將其資本設備累積得更多,技術知識推進到更新,而讓生產力不斷增加的過程。只有通過該過程,才能有眾多貨品的充分供應。換句話說,所謂經濟成長是表示一國潛在的國內生產毛額或者國民生產之擴展的過程,與此密切相關的概念是每人平均產量的增加率。該數率決定一個國家生活水準提升的速度,同時,也是國民所能享受之福利的增長速度。
那麼,該過程是怎樣推動的呢?以及又如何推行得更有成效呢?這是經濟學家長期研究而欲提出解答的一個主要問題,薩繆森(Paul A. Samuelson)在這方面自亦有許多研究,現可將其所獲的成果略加敘述。(注1)
一、經濟成長的因素
首先要說明的是經濟成長是怎樣進行的?經濟學家都發覺今天不論是富裕的國家,還是貧窮的國家,他們的經濟進步都是由下列四個因素所促成的。
(一)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有兩種,一為勞動的數量,也就是勞動力的總合;二為勞動的素質,也就是勞動力的技術、知識與紀律。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後者比前者重要。因為現代的電信設備,精緻的電力設施等等資本財可以從國外購置,但其操作則須透過技術高超且訓練有素的人員,這就不能從國外聘僱了。同時,如果工人的閱讀能力、健康狀態、工作紀律等等方面有所提升,特別是具備運用電腦的能力,對於勞動的生產力都有很大的貢獻。
(二)自然資源
重要的自然資源是可耕的土地、石油、天然氣、森林、水資源、礦產與氣候等等。但在現代世界、自然資源的占有不是經濟成功的必須條件。許多國家如日本雖無豐富自然資源,但可多利用勞動與資本,以彌補此種不足而仍能肇致經濟進步。
(三)資本
資本包括有形的與無形的兩類,有形的資本如道路、機器、工廠、電腦、房屋等等;無形的資本則如商標、專利等等的智慧財產,以及電腦軟體都包括其中。但在經濟史上最為動人的是關於資本累積的事跡,在19世紀時有橫穿整個美國國土的鐵路構築,將整個國家結合成為一個攸切相關的有機體。在20世紀時,又有大量投資汽車、道路、電廠等等的供應,使生產力大為增加。後又創建了一批公共設施,促成新工業的建立。許多人相信目前電腦與資訊技術將會像過去從道路與公路之興建那樣,為21世紀帶來了一個嶄新的世界。這種資本累積之能夠進行,是由於人民儲蓄能力的增加,以及許多人長期減少消費忍受苦難所形成的結果。
當我們想到資本時,我們必須不僅是留意電腦與工廠。許多可促進私人部門有效率地運行的投資是要由政府進行的,這些投資稱為「社會間接資本」(social overhead capital),包括在工商業進行之前就須具有的大規模投資項目,如道路、灌溉與水資源之系統工程以及公共衛生設施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大量的投資計畫,而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有時是可產生規模報酬遞增之效果。這些投資計畫都具有「外部效應」(externality),或者是「外溢效應」(spillover),不是私人投資廠商能夠得到報償的,因此,政府必須插手予以創建。
經濟成長、資本深化、技術創新、薩繆森、總體政策、新古典理論、勞動生產力、社會間接資本、公共財、成長理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