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建立氫能機車檢測驗證標準的3E效益分析
林祐民 (2012/01/05)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期》
為了降低都市空氣汙染,台灣近十年來積極推動電動機車的發展,而氫能電動機車在台灣的發展亦有十年的歷史。由於我國2011年將開始進行氫能機車的實車確證計畫,以獲取原始數據進行分析,作為制定CNS標準的參考依據。而氫能機車的發展將使氫的需求增加,本研究考慮此種衝擊,運用台灣產業關聯資料、並配合台經院新3E模型進行研究,計算建立氫能機車檢測驗證標準的經濟、環境及能源(3E)效益。結果顯示在燃料電池機車數量有限之下,所能產生的經濟效果有限,但由於機車的排放占台灣空汙排放的比重甚高,故推動氫能機車對降低汙染排放仍具有相當的貢獻。
背景介紹
(一)機車與溫室氣體排放
呂珊茹等人(2006)根據1998年行政院環保署「台灣地區移動汙染源之空氣汙染物排放量推估期末報告」指出,台灣汽、機車所排放之碳氫化合物(hydrocarbon, HC)、CO及NOx,分別占各行業空氣汙染總排放量的約49%、83% 及33%,機車排放分別就占了64%(HC)、38%(CO)及3%(NOx)。以及按呂珊茹等人研究亦顯示,由於台灣都會區中機車數量占所有車輛(含機車與汽車等)比重高達35~52%,因此,機車所排放汙染物更是占都會地區人為排放汙染物總量之絕大部分。汽、機車所排放的碳氫化合物,除了汙染物本身對人體有直接危害之外,其中的光化學煙霧(photochemical smog)及臭氧(ozone)形成的前驅物質(precursors),亦會對環境造成不良的影響。
依照交通部的統計,2007年底時台灣機車已有1,394萬輛,無論每千人及每公里機車數排名,台灣都是亞洲第一位。至2009年底,台灣機車掛牌數字高達1,460萬輛(表1),占所有公路運輸車輛比重高達68%。因此,發展零溫室氣體零排放,且能源效率高的新式機車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環保署基於節能減碳目的,希望逐漸由電動機車取代傳統內燃機機車,在政府綠色能源政策下,電動機車方可以與太陽光電、LED光電照明、風力發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等成為重點推動產業。
表1 台灣機車數量與民眾持有率
氫能電動機車在台灣的發展亦有十年的歷史,相較於國外,我國的優勢在於已具有傳統機車產業的基礎、有完善的研發製造環境、周邊電機電子產業完整、機電整合技術優異、加工製造技術成熟等,並於2011年中,將開始進行燃料電池機車的實車確證計畫,以獲取可用的原始數值,作為制定國家標準的依據。而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於運用相關資料與CGE模型,計算建立燃料電池機車檢測驗證標準的3E效益。
(二)台灣電動機車發展概況
由於台灣的機車產業具備相當國際競爭力,而其內需市場亦相當廣泛,基於產業發展與環保政策,政府十分關注電動機車產業發展,於2009年8月核定「電動機車產業發展推動計畫」,主要策略包括:建立性能及安全檢測標準與檢測機制、合理補助提升消費者購買誘因、輔導廠商提升品質拓展國際市場、整合上下游關聯產業、發展完善使用環境等。目標為於四年內催生16萬輛抽取式鋰電池電動機車之初期市場(表2)。
燃料電池機車、氫能應用、3E模型、空氣汙染減量、能源效率、碳排放削減、CNS標準、投入產出分析、實車確證、電動運具政策
分享: